【文档说明】《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doc,共(5)页,46.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63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2.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
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学习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学习难点: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学习方法导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教具准备多途径资料
,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导入新课:请大家欣赏一部电视剧的片头曲,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它叙述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秦是如何灭六国的?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
课——《秦统一中国》。一.示标导学:1.识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2.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内容。3.了解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4.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
进步。学生大声朗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二、自主学习:一、秦为什么能统一六国?1.由于商鞅变法,经济、军事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2.有一位雄心勃勃的国王(如嬴政)和贤人辅佐(如李斯、吕不韦等)。3.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24.秦统一六国,顺应了民心,人民渴望
统一二、那么统一之后有意义吗?(学生答:有)是的,有,而且是大大的有。大家和同桌讨论及思考下有什么意义。(叫一学生回答一下)第一、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师:请在重点词语下重点标记。那么,我们再切身想一想,大家是愿意生活在战乱纷
争的时代呢,还是愿意生活在和平统一的时代?毫无疑问,和平时代。)第二、统一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此点为增加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产生历史情感)。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
更难。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终于在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但摆在秦王嬴政面前的还有更艰巨的的任务,那便是如何巩固统一,因为统一后疆域广阔,情况复杂,各国残余的贵族势力还念念不忘恢复旧土。为此,如何巩固统一
的问题便成为摆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的问题。那么,秦王嬴政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停顿一会,让学生思考一下)嬴政可谓卓越的政治家,他将从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巩固国家,如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接下来,我们便来看看
这位“千古一帝”的具体作为。(显示:政治措施、经济措施、文化措施)首先,我们看政治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课件显示)1、政治措施(课件显示)(15分钟)秦王打下了江山,成为了统一的秦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他内心喜悦啊,觉得自己创下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前所未有的伟业,于是,他要通过各
种措施来证明他的伟大,他的崇高。(1)皇帝制度的建立(课件显示)首先,从称号着手。他觉得称王已经不能显示他的威严了,他说:“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他召集大臣们商议。那大家想想:秦王最终
选择的是何称号?(让学生议一议,然后齐答)是的,选择的是“皇帝”这个称号。为什么呢?因为秦王嬴政认为他“功高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把前人用过的最尊贵的称号“皇”和“帝”结合起来,号称“皇帝”,从此,便有了一个新词,一个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皇帝”,这个称号将最高统治者神化及圣化了,他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嬴政自称“始皇帝”,因为他不仅要自己当皇帝,而且要让他的子孙世世代代永远当皇帝,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代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于千万世。伴随“皇帝”的产生
,还有一些列的制度生成,如,皇帝自己称自己为“朕”,大臣们称皇帝为“陛下”,皇帝下命令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等。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一点: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物将由他一人决定(这是皇帝
制度的第一个方面,请在书上作下重点符号)。过渡:秦始皇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但全国的事这么多,皇帝一个人管得了吗?„„(学生回答:管不了)那怎么办呢?„„(生:找帮手)是的,他必须要有自己的帮手,有自己的左膀右臂来辅
助自3己。那大家想想,他将在中央设置什么职务?或者你是秦始皇,你打算设置什么职务来管理国家的方方面面呢?„„(让学生讨论下,然后叫小组派出代表回答)(2)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显示课件)经过考虑,秦始皇准备在中央
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职位,我们简称他们为“三公”,看看他们分别管理什么?„„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他们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都由皇帝任命,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他们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显示课件)有人帮着始皇管理中央了,那还需要行政机构管理地方啊。围绕地方究竟应该实行什么制度,中央的朝臣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大家看看51页的小字部分,我找同学分角色朗读下(学生朗读)。好,现在大家告诉老师,秦始皇选择在地
方实行什么制度?„„是的,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赋税等。从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大大削弱了。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
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我们记住几个特别的“郡”:最北边的是“辽东郡”,最南边的是“象郡”,最西边的是“陇西郡”。而我们重庆当时属于“巴郡”,四川成都带属于“蜀郡”。2、经济措施(课件显示)(1)统一货币(课件展示)战国时期,各国
货币都不尽相同。韩、赵、魏通行的是布币,齐、燕通行的是刀币,楚国通行的蚁鼻钱,秦国用的是外圆内方的秦半两。秦统一六国初期,各国货币仍在继续流通,这就给人民带来了不同货币间兑换的极为麻烦的现实问题,于是,统一货币势在必行。那么,那一种货币将成为统一国家的货币呢?„„当然是原
来秦国使用的“秦半两”,除了它是秦国曾经使用过的货币外,还有另外的原因,如它更便于携带,不会“脱颖而出”;另外,它外圆内方,符合中国人的观念。(逐次投影战国时期货币图片,及展示同学们制作的货币。)(2)统一度量衡(课
件展示)度量衡是指度制、量制、衡制的总称。度是指计量长度的器具,如“尺、丈”;量是指计量容量的器具,如“斗、升”;衡是指计量重量的器具,如“秤”,。“秦陶量”就是一个计量容量的量器,“秦‘八斤’铜权”就是一个衡器。而当时各诸侯国度量衡的标准都不一样。如战国时期有四把铜尺流传到了今天,
我们发现,其中1尺最长的是23、1厘米,最短的是22、3厘米。那想想,如果你去不同的地方买布,能要到一样长度的布吗?„„这里就有一个故事:战国时,有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裙。她去齐国旅游的时候又叫齐
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超短裙!所以,统一度量衡很有必要。于是,秦始皇便规定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作为统一标准在全国使用。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都是使4“度同制”的体现。过渡:接着,还有
一样东西需要即时统一,那就是文字,它属于文化措施。3、文化措施——统一文字(课件显示)秦统一前各诸侯国的文字差异很大。请看屏幕上的“马”和“安”字,书上53页也有,看看有多少种写法?有七种写法。“马”和“安”字如此,别的字当然也如此。那大家
想想:文字不统一,政府下达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吗?它有利于各地人民的交流吗?„„(学生答:看不懂,不利于交流)正因为这样,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请看屏幕,小篆很漂亮,写小篆就像画画一样,要写好,很慢、很
难,于是,后来,一种更方便、更简洁的文字——隶书便慢慢流行开来。了解统一后的这两种字体便是。三、展示交流:巩固统一的历史意义:1.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2.有利于古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国家的统一,起
了重要的作用4.促进了我国古代民族大交融。四、精讲点拨:如何评价秦始皇?方法指导:1.必须客观的评价2.坚持全面的评价3.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4.看是否顺应历史的潮流五、基础训练: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想一想,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在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1.度量衡在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2.统一车轨,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3.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在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在交流与发展。六、课堂小结:1位人物:秦始皇51种制度:封建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制度4个统一: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疆域4止:东止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达南海七.课后作业练习册。八.板书设计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1、条件2、过程、3、时间4、意义二、巩固统一1
、政治措施(1)皇帝制度的建立(2)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2、经济措施(1)统一货币“度同制”(2)统一度量衡3、文化措施:统一文字“书同文”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学习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和巩固统一
的措施,以学生自学为主,讨论展示完成,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本课内容较多,时间紧凑,可以分成两个课时进行,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