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2-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DOC
  • 阅读 9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330.000 KB
  • 2022-11-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2-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2-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2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0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2-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doc,共(4)页,330.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61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程名称:《原始农耕生活》,是2016年人教最新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内容;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3、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生民族自

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的基本特征,这是本课的重点;(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生产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中国

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物,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2)通过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形成提取图片信息和历史想象的能力;(3)通

过简单的表格对比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比较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房屋结构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人的

探索精神;(2)体会祖国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文化的艰苦条件,对祖先在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产生敬仰之情。三、学情分析(1)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形象思维比较强,所以本课将采取展示实物资料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了解。(2)学生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

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始社会的知识。对氏族公社时期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了解;(3)学生阅读历史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还比较弱,还没有养成阅读历史图片的自觉习惯;等等。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实物资料、历史图片,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场面,使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教学难点: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微格教室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大米,引导学生知道其来源农作物为水稻,紧接着再由水稻引入农业,最后把学生带入原始农耕时代。学生活动:观察实物材

料,读出实物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阐释历史现象,并与教师、同学交流。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物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初步的识物和读图能力,和历史现象的阐释能力。(二)讲授新课展示图片(如下图)【关键环节】展示本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知道半坡文化遗址位于北方,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南方

。同时,引导学生知道南北方的环境差异(北方:干燥、少雨、冷;南方:潮湿、多雨、暖),进而为本课重难点的讲解提供重要切入口!通过表格(如下图),让学生先自习课本第一目和第二目相关内容,填完下面表格,同时采用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完成对本课重难

点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的学习。1、半坡原始居民3学生活动:先通过自习课本第一目,让学生先回答第一个空(距今时间)和第二个空(活动区域);并通过第二个空让学生知道半坡遗址位于中国北方,这样

为下一个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即半坡居民居住环境、掌握的生产用具和种植主要农作物打下基础。教师活动:学生知道半坡遗址位于北方,知道北方气候干燥、少雨,相对比较冷,推出半坡居民为什么要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面,同时,通过展示半地穴式房屋的构造,让学生更好

更生动的展握这个重要考点。紧接着通过学生回答半坡居民展握什么生产用具,得出其使用磨制石器,随即展示图片,让学生知道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精美,技术水平更高,进而通过对比知道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再次切中重要考点。通过学生回答其他关于

半坡居民使用的生产用具,让学生知道原来半坡居民和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一样都过采集渔猎生活,但是所不同的是,半坡居民找到或是发明了更加稳定的食物来源方法,即发展出来原始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进而又可以根据环境分析为什么半坡人主要种植粟而非其他农作物(在这个

过程中切入实物资料狗尾巴草,让学生知道狗尾巴草是粟的祖先,而粟也称谷子,其收获物去壳后称小米,进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紧接着,让学生知道原来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改善的前提下,我们的原始手工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发展出了制造彩陶

等等技术。尤其是彩陶技术,特别需要圈点。因为制陶技术的掌握,使我们的农耕生活得到进一步发展。2、河姆渡原始居民学生活动:先通过自习课本第二目,让学生先回答第一个空(距今时间)和第二个空(活动区域);并通过第二个空让学生知

道河姆渡遗址位于中国南方,这样为下一个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即河姆渡居民居住环境、掌握的生产用具和种植主要农作物打下基础。教师活动:学生知道河姆渡遗址位于南方,知道南方气候潮湿、多雨,相对比较暖,推出河姆渡居民为什么要居住在干栏式房子里面,同时,通过展示干栏式房屋的构造,让学生更好更生

动的展握这个重要考点。并且知道为什么河姆渡人要住在这种房屋里。另外,本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河姆渡人还展握了制造木结构水井的技术,木结构水井也是目前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木构水井。这项技术的掌

握,也意味着我国的原始居民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于人类发展史来说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紧接着,还要让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让他们知道水稻在河姆渡遗址的大规模种植也与气候有关。最后,还要让学生知道骨耜的使用情况,主要通过观察图片得出相关信息。说明:第一目和第

二目之所以选择类似的讲解方法讲解,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比更好的展握相关内容,明白两个遗址主要特征的区别和相同点。3、原始农业的发展本目主要采用朗读做题形式完成,考虑到本目主要是总结性的内容,而第一第二两目的解释已经相

当清楚,所以本目就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做题来完成。习题选取课后活动第一题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有助于学生展握该知识点。(三)本课小结通过师生互动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加深学生印象。(四)课堂练习1.(2016•广东省•1)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海南新

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6000年。同一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4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2.(2016•江苏苏州•1)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①陶器上的稻穗纹②鱼纹彩陶盆③半地穴式房屋④干栏式房屋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②④3.(2016•云南昆明•1)我国原始居民将狗尾巴草驯化,培育出粟(俗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粟的遗存,下列人类遗址中与之相关的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氏族村落遗址D.半坡氏族村落遗址说明:通过节选2016年各地中考题进行练习,让学生知道

本课考点在3年后即将到来的中考大概是如何考的。让学生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五)布置作业背诵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包括出现时间、地点,生产工具和生活状况等)下节课检查背诵。七

、教学反思【优点】本课内容在第一单元中是难度最大的一个课时,主要原因在于本课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过于久远,内容非常枯燥,学生的理解能力又不是很强,所以本课是第一单元最难的一个课时。然而该课时又是中考高频考点所在,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成为了本课教授过

程的一个难点,本课为了做到这个特意采用实物资料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使用实物稻穗、实物大米、实物狗尾巴草等等,用以激发学生学史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史兴趣,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本课也采用表格对比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生活特征的差别,最后进行总结,通过做题的形

式总结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历程,收到较好效果。【不足】本课为了能在学习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征方面找到切入口,使用了地图指明两个遗址位于中国的南方或是北方,但是因为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只能采用目前学术界以长江为南北分界线的说法,这与初中地理课以秦岭淮河为南北分界线有一定出入,这也是部分

老师诟病的地方。另外,对于一些具体例子引用也有待商榷。但不管怎么说,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确实也学到了不少有用知识,这里面就包括了考试的知识,也包括了生活的一些常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史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5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