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节 四川盆地》教学设计1-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下册.doc,共(4)页,26.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48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四川盆地教学内容第三节四川盆地教材分析(简要)我国四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域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摇篮。这里有发达的农业、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均与其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学生能进一步认识盆地的地形特点,树立人
地和谐观,感受环境和富庶;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四川省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主要河流、人口分布情况。2.能力目标学生运用地图归纳出四川省自然环境东西差距大的特点,培
养学生对比、归纳和综合分析等能力。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愿望。教学重点四川盆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学
方法自主探究法读图指导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布置作业学生上网或相关资料上查找四川盆地旅游资源的资料,设计旅游路线,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交流展示。(学生结合课本文字资料和图思考设计。)新课导入人们用“巴山蜀水”
、“天府之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描述四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思考为什么称四川盆地为“巴山蜀水,天府之国”。导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过程一、巴山蜀水一、读图四川盆地地形图,结合教材活动1,思考下列问题:1、描述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2、找出流经四川盆地的主要河流?3、观察
河流的流向,思考四川盆地的地势特点。4、为什么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二、探究:四川盆地为什么是紫色土?结学生读图,结合阅读课本文字材料,讨论完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自主归纳知识合所学知识归纳四川盆地的气候特点。三、结合前面
所学内容,完成教材活动2。过程二、天府之国一:读图7.39,结合P52活动,思考下列问题:1、成都平原为什么叫做“天府之国”;2、都江堰工程为什么被称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3、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起到什么作用?学
生读图,结合阅读课本文字材料,讨论完成。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发言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团结合作和课外查找资料的能力过程三、蜀道变通途一、读图7.48找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盆地为改变“蜀道难”所修建的交通干线。二、读图7.54结合课本P56“知识之窗——成渝经济区”,
分析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的有利条件。学生结合课本P54图7.48,以及P55活动完成表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作业布置分析你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