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33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含解析.doc,共(6)页,59.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428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33讲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一、选择题1.(2019·云南楚雄五校联考)下表反映了1913~1938年美国汽车产量变化,下列对1933年数据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1913192019251929192919331938汽车产量39万辆223万辆427万辆536万辆
193万辆249万辆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解析]根据题干关键时间“1933年”,再结合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经济危机发生后,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人
们的购买力低下,导致了消费市场的低迷,A项正确;B、C、D三项不合史实。2.(2019·山东师大附中)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这表明(B)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
大破坏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解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故A错误;材料“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
说明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正确;凯恩斯主义与世界工业的发展之间不是因果关系,故C错误;1913~1938年国际关系并不是持续恶化的,也有缓和与稳定时期,故D错误。故选B。3.(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美国百科全书》认为:罗斯福是讲究随机应变和实用主义的,他
是和大商业农场主和大企业合作的,而不是与之对抗的。罗斯福这样做主要是解决大危机中的(B)A.金融行业风险B.生产相对过剩C.百姓流离失所D.严重滞胀问题[解析]根据“他是和大商业农场主和大企业合作的”可知罗斯福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解决金融行业的风险,故排除A项;罗斯福与大商业农场主和大
企业合作能够有效的调节工农业生产,从而解决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故选B项;解决百姓流离失所问题的是罗斯福的社会保障措施,故排除C项;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没有出现经济滞胀问题,故排除D项。4.(2019·浙江台州质评)1934年,美国报纸连篇咒骂罗斯福
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这最有可能是针对(B)A.《紧急银行法》B.《全国工业复兴法》C.《全国劳工关系法》D.《社会保险法》[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罗斯福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
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罗斯福的做法表面上限制了资本家的自由经营,给予工人阶级的一定利益,故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B项正确。1933年罗斯福通过《紧急银行法》,主要是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信心,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35年罗斯福颁布《全
国劳工关系法》,缓和劳资矛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险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5.(2019·四川绵阳二诊)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名签署于1935年
的反对新政的宣言中写道:“新政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宣言主要反对新政(D)A.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B.保护劳工的各项权利C.举办了各项公共建设工程D.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解析]根据“让无功者不劳而获”可知,宣言
主要针对社会保障法,反对政府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金融无关,排除A项;宣言主要针对社会保障法,并非各项权利,排除B项;举办公共建设工程有利于解决工人失业问题,无法体现“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排除C项。6.(2019·安徽省合肥一中等六校联考)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措施“已经改变了
美国资本主义工作的着重点,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并且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联邦当局的权力,这种趋向已经证明是不可逆转的”。这说明当时美国(D)A.联邦政府权力达到历史高峰B.改变了权力制衡原则C.国家干预理论得到普遍认可D.创新了国家管理体制[解析]根据材料“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并且最大限度地
扩大了联邦当局的权力”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是创新国家管理体制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联邦政府权力前后的比较,无法推断出联邦政府权力达到历史高峰,A项错误。1787年宪法确立的原则,没有因为罗斯福新政而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C项错在“普遍认可”,二战后
国家干预的模式得到大规模应用,故错误。7.(2018·四川南充三诊)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说“要取得成功还在于小雇主们,他们的贡献是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他们。”为此他采取了(A)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完善社会保障制度C.规定最高工作时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解析]从材料“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
积极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美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经营章程,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是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排除;C、D两项是保障工人利益的措施,排除。8.(2018·安阳模拟)罗斯福新政一开始就引起中国政论界的关注,有人指出:“此项试
验如能成功,则非特美国之经济组织将有极重要之转变,即世界各国之经济政策亦必受其影响。”这一评论(B)A.认为新政不能取得成功B.预见到新政的世界意义C.未看到新政的久远效果D.担心经济危机蔓延中国[解析]根据材料“此项试验如能成功,则非特美国之经济
组织将有极重要之转变,即世界各国之经济政策亦必受其影响”可知,中国的有识之士在罗斯福新政伊始就已经预见到了其可能产生的世界影响,故B项正确。9.(2018·广东惠州一模)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各州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特别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
保健设施。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C)A.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B.提供农副产品补贴C.建立养老保险制度D.规定最高工时标准[解析]材料讲述美国“特别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属于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建设,成立联邦储蓄保证
公司属于整顿金融业方面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法案属于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农副产品补贴属于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法案与建立养老保险制度都属于社会保障体系,故C项正确;规定最高工时标准属于恢复工业生产的措施,是《全国工业复兴法》
的内容,与材料不属于同一法案,故D项错误。10.(2018·山西五校联考)下面是1929年至1939年间世界六强粗钢产量表(单位:万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D)年份俄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1929485.45733.9229.41621.
0971.6979.11930576.44135.3228.91151.1944.4744.31931562.02636.2188.3826.9781.6528.619351252.03464.0470.41641.9627.710
01.719361633.94853.4522.31917.5670.81197.419371769.15138.0580.11981.7791.81319.219381806.82880.5647.22265.6622.11056.519391879.24789.8669.62250.87
94.21343.3A.西欧经济直到二战前仍未复苏B.新政之后美国经济完全恢复C.危机使列强调整对苏政策D.大萧条时苏联经济与欧美不同[解析]经济复苏,是相对于欧洲的过去,材料不能体现一战前欧洲的状况,故A项错误;B项“完全恢复”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图表中世
界六强粗钢产量,不能反映美欧对苏政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西方经济危机时,苏联粗钢产量几乎未受到冲击,总体上升,故D项正确。11.(2019·湖北宜昌调研)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李维诺夫就涉及两国经济关系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
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这种做法(C)A.使美国摆脱了大萧条B.使苏联完成了工业化C.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D.为美苏结盟奠定基础[解析]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这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美国向美出口商提供贷款,无法体现美国摆脱了大萧条,排除A项;1937年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了工业化,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世纪30年代美苏没有结盟,D项错误。12.(2019·湖北黄冈质检)美国时任学者霍华德·克斯
纳曾在1936年尖锐地指出“我们的政府当时相对精简,大体局限于其基本职能;罗斯福接手之后,将其转变成一个体系庞大、臃肿低效的机构”。这一批评客观上反映了“新政”(C)A.行政效率十分低下B.颠覆三权分立体制C.改变了国家管理体制D.违背了美国国家利益[解析]罗斯福新政被指责有弊端,但行政
效率十分低下不实,而且美国依然保持三权分立,并且维护国家利益是任何一届美国政府的宗旨。故A、B和D项错误,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实行干预国家经济,扩大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材料“将其转变成一个体系庞大、臃肿低效的机构”说明罗
斯福新政改变了国家管理体制,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签署了重要的反危机法案,该法案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
,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苗枫林《世界近代史》材料二1933年,美国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首批招募25万人,主要工作是植树造林、防止土地侵蚀、建立国家公园、
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到1942年解散时,共有275万青年在队里劳动过。美国历史上全部造林成果,一半以上出自他们之手。材料三一些史学家指出,罗斯福在国内努力实行“新政”的同时,在国外,他积极与苏联建交以牵制德、日,并执行“睦邻政策”
以巩固后院,并且,他还“背着公众策划各种计谋对侵略者施加战争以外的各种压力,并武装潜在的受害者”。——以上材料均选编自《世界通史》材料四《美国总统制起源与发展》一书写道:富兰克林·罗斯福已经永久地改变了美国政治,并且在他的指导下,现在美国人希望联邦政府在国内和全球事务中采取积极的态度,而在政府
的宪法框架内,总统应该起主导作用。(1)材料一中所说的“反危机法案”具体指什么?据材料一归纳该法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2)据材料二、三、四概括罗斯福新政涉及哪些方面的调整?(3)结合美国的相关史实,请你谈谈大危机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答案](1)工业复兴法。内容:一是由国家调节各企业
之间的关系;二是国家出面调整劳资关系;三是国家举办公共工程。(2)调整:以工代赈(增加就业、环境保护)方面、外交方面、政治体制方面。(3)影响:一方面,造成了生产力的倒退、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动荡等;另一方面,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客观上促
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1)应结合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2)应分别依据材料二、三、四进行概括,注意概括的是哪些方面而不是回答具体措施。(3)可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应注意辩证地看待问题。14.(2019·江苏泰州中学、宜兴中学月考)罗斯福新政期间的农业改革被誉为是“在美国试行的最勇敢的社会实验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自立国以来,农业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自由放任的生产经营模式为美国农业带来了巨大繁荣。从1914年到1919年,美国的农产品
出口总额增加了2.64倍,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产品平均价格分别上涨了114.7%和110.3%,农业总纯收入增加了近3倍。20世纪30年代初,农业受到严重打击,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1967=100)由1928年的64.8%下降到1932年的29.5%,下跌了55.5%,农场纯收入由61.5
亿美元降至20.3亿美元,下降了67%。材料二1938年2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明文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美国农业部先后主导建立了国家农业信贷署、农产品信贷公司等机构,负责对处于困境中的农民提供
低息贷款、直接补贴及技术支持。政府还动用行政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从而达到“保证价格”的目的。新政期间,华莱士(时任美国农业部长)几乎在实施每一项国家干
预措施时,都注意与农民进行“协商”,注意培养农民及地方的主动合作精神。——以上材料摘编自王祖奇《亨利·A·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上半叶美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显著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
二,概括指出新政期间美国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积极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新政前后美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角色的变化。[答案](1)变化:从巨大繁荣到严重危机(价格上涨、总收入增多到价格普跌、纯收入急剧下降)。原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波及农业;
长期农业自由放任政策为农业发展埋下隐患。(2)内容:控制农业产量,减少农产品供应;国家信贷扶持,补贴农业发展;调节农产品流通领域,稳定农产品价格;培养农民合作意识,促进农业合作关系。积极作用:促进农业复苏,有助于缓解经济危机
;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奠定基础。(3)变化:从自由放任到全面干预。[解析](1)变化: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自由放任的生产经营模式为美国农业带来了巨大繁荣”、“农业受到严重打击,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19
67=100)由1928年的64.8%下降到1932年的29.5,下跌了55.5%,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3亿美元,下降了67%”可以得出农业发展的状况是从巨大繁荣到严重危机(价格上涨、总收入增多到价格普跌、纯收入急剧下降)。原因: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中发生变化的时
间“20世纪30年代初”再结合所学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史实可知,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波及农业;长期农业自由放任政策也为农业发展埋下隐患。(2)内容:题目要求“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
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建立了国家农业信贷署、农产品信贷公司等机构,负责对处于困境中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直接补贴及技术支持”、“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注意培养农民及地方的主动合作精神”等信息
可以概括为:控制农业产量,减少农产品供应;国家信贷扶持,补贴农业发展;调节农产品流通领域,稳定农产品价格;培养农民合作意识,促进农业合作关系。积极作用:主要从上述措施对农业和国家政策方面来分别分析。具体来说,对农业来说,是促进农业复苏,有助于缓解经济危机;对国家
政策来讲,是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奠定基础。(3)变化: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回答。由材料一可知,由于20世纪30年代初之前,农业一直推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到材料二中的国家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干预经济发展,可以得出,新政前后美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角色是从自由放
任变为全面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