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4课 生命的印记》教学素材3-八年级美术下册辽海版.doc,共(4)页,7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183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人物简介毕加索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长期在法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
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在西班牙内战和纳粹占领法国期间,毕加索坚定地站在民主和进步势力一边,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斗争。毕加索的教名:巴勃罗.迭戈.荷瑟.弗朗西
斯科.德.保拉.胡安.尼波莫切诺.克瑞斯皮尼亚诺.德.罗斯.瑞米迪欧斯.西波瑞亚诺.德.拉.山迪西玛.特立尼达.玛利亚.帕里西奥.克里托.瑞兹.布拉斯科.毕加索。生平经历折叠早期经历毕加索从小便接受父亲的训练,并有惊人的进步,这点可以从
毕加索博物馆馆藏的毕加索早期作品中瞧出端倪。1893年间,毕加索早期作品里的稚气逐渐消逝,1894年,毕加索可以说是正式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1890年中期,毕加索的画作流露出浓浓的传统现实主义画风,《第一次圣餐》便是此时的代表作,此幅
画显示出年纪轻轻的毕加索已经能处理高难度的细节的能力[5]。同一年,十四岁的毕加索画了《姑妈佩帕的肖像画》,肖像画里生动的精神让胡安-埃多尔度·赛洛特曾赞叹道,“毫无疑问,这是整个西班牙艺术史里最棒的画作之一”。1897年,毕加索的现实主义画风受到了象征主义的影响,在一系列的风景画作品
中,配上毫不自然的紫、绿色调,便是毕加索的现实主义时期(1899年-1900年)的特色。此时期毕加索的作品受到罗塞蒂、史丹林、图卢兹-罗特列克与爱德华·蒙克等人的影响,融合了他钦佩的画家埃尔·格雷考的特色,而产生了毕加索独特的现代画风。折叠蓝色时期毕加索毕加索受到在
西班牙孤单的旅行与他的朋友卡洛斯·卡萨吉马斯的自杀影响,使得蓝色时期(1901年-1904年)期间的画作常显现出阴郁的感觉。此时期的画作以蓝与蓝绿的色调为主,极少使用温暖的颜色。蓝色时期开始的确切时间据推
测可能是在西班牙1901年的春季,也有可能是1901年下半在巴黎的日子。在这段时间,毕加索创作了许多描绘著骨瘦如柴的母亲与孩子的作品,用色阴暗,并有时以娼妓与乞丐作为主题。在卡萨吉马斯死后,1901年秋季,毕加索画了几幅他的画像,并于
1903年完成了生平最忧郁的作品《生命》(LaVie),现收藏于克里夫兰美术馆。忧郁的情绪并蔓延到了知名的蚀刻作品《俭朴的一餐》(TheFrugalRepast,1904年)上。该作品描绘著一对看不见的男人与看得见的女人,两人皆身形消瘦,坐在一张老旧桌子前。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常使用“失明”这个题材,
像是《盲人的晚餐》(TheBlindman'sMeal,1903年,收藏于大都会博物馆)、《赛乐丝汀娜》(Celestina,1903年)等都是蓝色时期的代表。折叠粉红色时期1904年,毕加索在巴黎遇见了一位为雕塑家及艺术家工作的模特费尔南德·奥利弗(Fernan
deOlivier),与其坠入爱河,而开启了玫瑰时期(又名粉红色时期,1904年-1906年)。毕加索受到与费尔南德之间的甜蜜关系影响,而大量使用鲜明、乐观的橘、粉红色系,题材多描绘马戏团的人们、杂技表演者与丑角,这成了毕加索的个人特色之
一。而1904年被视为是蓝色时期与玫瑰时期之间的过渡期。折叠立体派时期1906年毕加索初次看到黑人的雕刻,受到莫大的感动。黑人原始、大胆、强烈的造形,给毕加索很大的刺激。1907年“亚维浓的姑娘们”画作,成为他创造立体派风格的里程碑。毕
加索的立体派,基本上不是纯美学的,走向理性的、抽象的,将物体重新构成,组合,带给人更新、更深刻的感受。折叠晚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居住在巴黎,巴黎收复后加入法国共产党。1973年4月8日在法国穆甘逝世。2004年5月,毕加索早期作品《拿着烟
斗的男孩》以1.04亿美元的价格结标,刷新了1990年文生·梵高一幅画作8250万美元的拍卖纪录主要作品毕加索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代表作品有:《亚威农少女》,《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格尔尼卡》,《梦》。关于《格尔
尼卡》《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马德里索菲亚王妃艺术馆(ReinaSofíaArtMuseums)馆藏。格尔尼卡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
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
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的左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
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格尔尼卡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
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
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
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
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
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
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