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8课 做一回服装设计师》教学设计9-八年级美术下册赣美版.docx,共(9)页,35.322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144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做一回服装设计师教材:江西美术出版社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青春期,都希望自己的衣装美观漂亮。本课的学习,应起到逐渐提高中学生对“美”的认识,让他们不但懂得服饰应
合身得体,更懂得怎样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美的愿望,展现自己的个性。本课从问题交谈中直导,在观察、对比、探讨的环节中,学生主动关注服装设计的知识与技能,达到关注生活、关心校园文化的目的。在学习和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学生的审美水平能够得到提升,能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青春活力,体现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的学生,这阶段的学生对穿着美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更多的是跟着潮流效仿,缺乏对自身主体的定位认识盲目跟从。本课从自校校服谈起,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点,加深对着装美的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学会从平常的生活中
发现美和创造美,从穿着上体现学生阶段的蓬勃朝气。教学目标:1、通过课件欣赏、对比、共同探讨,掌握服装设计的知识要点,学生能灵活设计自己理想的款式,并巧妙搭配色彩辅以装饰图案,使其有一定的艺术感。2、教师示范,学生掌握效果图的基本绘制技
巧。3、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进行服装款式设计和色彩的搭配,提升着装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要点,设计出自己理念中的生活装,达到款式新颖、色彩搭配精彩,装饰纹样优美,提高学生对着装美
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难点:如何体现服装色彩搭配与款式设计的实用与美观的有机结合。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人体比例图、彩笔、剪刀、双面胶。2、一、营造自由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收到了一份来自美国的神秘礼物,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
?(播放电子邮件)今天上课的规则,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比赛中同学们要互相帮助,发扬团队精神。二、情境感知,了解服装文化,形成形象思维。服装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学们虽然每天都穿着
服装,但对服装设计又了解多少呢?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时装表演。播放服装大赛表演视频,让学生感受时尚生活的美。同学们看了刚才的表演,你有什么感受?(生各抒己见)你们想不想当模特?想不想穿漂亮衣服?(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跟服装有关的知识,自己来设计服装好不好?(
贴标题——我设计的服装)人靠衣装,马靠鞍。我们刚才欣赏了一场服装秀,对我们设计师设计的服装是不是赞不决口呢?同学们把你们在时装秀中捕捉到的流行元素分享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老师给你们准备了2017年很多流行的服装,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服装图片,展示服装图片。三,服装的功能:(1)保暖(2)遮羞(3)审美刚才欣赏了这么多服装,我们也知道服装的穿着与职业,环境等都有联系,让我们一起来给服装分一分类。四:服装的分类(1)时装:是受到相当人数的
崇尚并流行一时的一种颇具特色的服装。(2)休闲装:也称便装,是随季节变化而更换的实用性强、比较随意的服装。与时装一样也讲究款式、色彩、面料及装饰美,是人们所接受的并广为流行的样式。(3)职业装,是根据职业特点专门设计的工作服。它折射着职业形象(款式、色彩、面专门设计的工作服,它折射着职
业形象(款式、色彩、面料上有一定的指向性要求)(4)运动装:专用于体育运从事户外体育活动穿用的服装。(5)礼服:穿这类服装可以去参加宴会、舞去参加宴会、舞会婚礼。五:和学生做一个互动,让学生为小明的妈妈出去旅游选一些合适的衣服。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为什么这么选?星期天,
小明一家要外出旅游,他妈妈不知道该穿哪件衣服好一些,前段时间她买了一套自己最心爱的时装,很想借此机会展示一下了。同学们,学了今天关于服装的知识,你能给她提个建议吗?思考、讨论:着装与环境相协调的人是有品味的人,在此基础上,还
要穿出自己的风格,怎样才能穿出自己的风格呢?从哪些方面设计来突出个性呢?六:服装设计步骤1)、要进行构思创意:确定男款还是女款服装,想一想要设计的服装款式(校服、礼服还是运动服)2)、在人体比例图上把衣
服的款式用铅笔直接画出。注意服装细节的设计(领口、袖口、口袋)3)、确定衣服的主色调,在考虑配色,最后填些喜欢的图案。作业:1.样式要独特。2.色彩要鲜明。3.在服装上加自己喜欢的花纹或装饰。4.运用独特的材料。(放背景音乐、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依据学生自
己的兴趣和经验,展开不同的创作方式,体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对服装设计这一比较陌生事情进行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活动中感受娱乐。教师通过课堂巡视不仅能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使学
生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四、作品展评师: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的成果出来了,下面大家一起来欣赏作品,小组内先自评。师:哪个到台前说说你们的创意,哪个小组对其作品说说你的感受,请畅所欲言。生:突出学生个性,色彩、款式、彰显气质。生:衣领与服装整体的对比呼应
,袖子、口袋修饰点缀,亮点突出。生:色彩特点:稳重、明快生:服装上可以画:文字、美丽图画、数字、字母等。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习得很认真。我对大家的设计很满意,希望同学们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走进陶瓷世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
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文化。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瓷器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并能进行简单设计。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及对家乡热爱。三教学重点1、中国
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2、了解青花瓷,体验它独特的美。四教学难点认识陶瓷艺术特征。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青花瓷音乐视频)导入,并提问(那你你们发现她们所使用的乐器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2通过学生熟悉
音乐,快速把学生带人课堂并引出课题。二、新授(欣赏与发现)1.欣赏白陶和黑陶的图片,同时通过白陶和黑陶引出彩陶。2.让学生欣赏唐代,宋代,元代瓷器图片,让学生简单知道瓷器发展历史。3.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青花瓷,并让学生对纹样,色彩等学会用自己语言评价。利用鉴宝会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瓷器,解决
重点。三、情感教育通过欣赏景德镇的瓷器,然后讲解瓷都景德镇的历史地位,通过直观对比,使学生认识景德镇瓷器的白如玉、明如镜;通过触摸景德镇特产感悟它的薄如纸;通过倾听,领会景德镇瓷器的声如磬。结论:即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其产瓷器有明如镜,白如玉,薄
如纸,声如磬的艺术特点。四、作业展评——交流评价,展示自我五、课后拓展提问(陶瓷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更直观了解陶瓷对我们生活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
大的发明之一。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教学重点: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
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教学难点: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一)、新识导入1、China与china两者含义有何区
别?英文单词“China”汉语意思——中国、瓷器、陶器、陶瓷。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所以在英文中“瓷器”与“中国”为同一单词China。世界上许多民族的祖先,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各
自都独立地发明创造了陶器,唯有瓷器是由中国人发明,在公元五、六世纪以后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的。2、同学们知道“瓷都”是指哪个地方?为什么?陶瓷艺术是“土与火”的艺术,陶瓷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景德镇拥有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具有“集天下名窑之大成
,汇全国技艺之精华”的精湛技艺。形成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自古以来,景德镇名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享有举世公认的“瓷都”声誉。(二)、新授一、造型欣赏二、图案特点中国古瓷上的花纹图案样来源于中华民族的历代文化,也代表着中国
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其构成有儒家的、佛教的和道教的,以及一些世俗的东西,都融合在一起了。每种图案都有其吉祥的寓意,寄托了人们期盼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例如:龙凤呈样,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缠枝纹象征着生命的延延不息„„三、发
展历史(略)四、陶瓷区别陶瓷材料一般黏土瓷土(主要是高岭土)温度一般不超过1000°C可达1200°C以上坚硬程度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透明
度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五、陶瓷制作工艺流程一、淘泥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从矿区采取瓷石,经水碓舂细,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
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二、摞泥、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三、拉坯、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
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四、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五、修坯、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六、捺水、捺水是一
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七、画坯、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八、上釉、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
全然不同的效果。九、烧窑、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具精雕细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十、成瓷、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三)学生作业
1、陶瓷工艺设计制作过程有哪些?2、就自己对陶瓷知识、陶瓷艺术的了解、欣赏写出感受。3、在造型、色彩、和图形这些方面进行简单的陶塑练习。教学反思:《走进陶瓷世界》教学设计郑良运一、教学目标知识: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以及教师带来的陶瓷作品,让同学们对陶瓷的功能、造型和装饰特点,
有所接触和认识。能力:使学生了解现代陶艺的设计制作过程。情感:加深学生对中国优秀美术的认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二、教学重点学生学会从身边事物出发认识陶瓷文化,了解陶瓷制作流程,陶瓷的社会功能,和造型装饰特点。三、教学难点陶
瓷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的掌握。四、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陶瓷作品五、学具准备:美术课本六、教学方法1赏析法2启发引导法3讲解法七、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课前一天,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本课进行预习,使用书籍或网络工具查找陶瓷相
关资料,并以打、复印或扫写的方式以书面形式保存下来。(二)导入教师利用幻灯片出示英文单词“China”,问:“同学们,这个单词大家肯定认识,它是什么意思呢?”答:“中国。”教师接着展示单词“china”,问:“同学们接着看这个单项词,大家认识吗,它跟前面那个单词有什么不一样?”“
瓷器。”(引出主题)师:中国与瓷器在英文里两者同音不同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瓷器在以前对西方的影响力多么巨大,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归纳为两句话:瓷器自古就是中国的特产,中国自古就以瓷器闻名于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瓷世界,一起领略我国瓷器的风彩。(三)欣赏与发现师:
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些陶瓷作品。紧接着使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欣赏不同种类的陶瓷作品,教师并未做过多的讲解,把思考的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体会对这些作品的印象,把思考留给了学生。美术本身是心灵的修养,需要的是思考。(四)情感教育师:欣赏了这么多漂亮的陶瓷作品,同学们一定是迫不急待的更加
深入的了解陶瓷,如果要了解陶瓷,那么老师觉得有一个地方我们就不得不了解,这个地方所出产的陶瓷作品自古都是中国之最,也是世界之最,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被人们称为“瓷都”,大家知道是哪个地方吗?生:景德镇。(多媒体播放景德镇录像)教师提问学生对景德镇
的印象和了解。师: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千余年来,景德镇制制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
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五)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1)教师以提问题的形式使学生简单了解陶瓷的发展史。从陶瓷的发展史来看,是先有陶后有有瓷还是先有瓷后有陶?陶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瓷器最早出现又在什么时候?总结:
陶瓷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成千上万年过去了,陶瓷对人们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大,就算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仍然离不开陶瓷。(2)多媒体展示各类生活中的陶瓷。紧密结合生活,使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更加感兴趣。(3)引导同学们对这些物品进行社会功能的分类。(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陶瓷主要有建筑瓷,艺
术瓷,和日用瓷三大类(六)突破本课知识点1、师: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平时吃饭常用到的碗及盘子都是陶瓷,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些碗或盘子它们是怎么制作成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看一下景德镇的人们是怎么制作陶瓷的。(要求学生要一边看一边归纳制
作流程)教师播放陶瓷的制作流程录象片段,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观后,师生共同归纳陶瓷制作的流程,并组织进行讨论。结论:陶瓷的制作程序一般经过7个阶段:(1)炼泥(炼泥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泥中的气泡,防止烧成中发生暴烈现象.揉泥能使各部分的泥和水均匀,并具有
柔软的韧性,水分的多少,决定着泥的可塑程度.)(2)拉坯(3)晒坯(4)修坯(5)画坯(6)上釉(7)烧制在讲解到上釉阶段时,我适时取出彩瓷和青花瓷,并在我的讲解下认识到:陶瓷装饰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主要形式。结论:釉上彩(主要是彩瓷)在成瓷后的造型表面进行彩绘有国画、
油画、水彩画等多种装饰效果,经过750到850度的烧烤。釉下彩(主要是青花瓷)在干燥后的泥呸表面进行彩绘,颜料本色与烧成后效果完全不同,用水来调和颜色层次,经过1300度的高温烧成。这时取出自己带来的
陶瓷作品,并把自己的陶瓷作品传下去,让每一个同学都零距离的接触到瓷器,使学生对祖国的陶瓷文化有全面整体的了解和认识。2、让一个同学走上讲台,闭上眼睛,分别摸一摸陶器与瓷器的茶杯,让他(她)感觉一下,哪个是瓷器的?为什么?两个茶杯分别给你一种什么样的触摸感觉?从而引入对陶与瓷的区别与联系。结
论:陶的原料是陶土(一般黏土)烧制一般不超过1000度。瓷的原料是瓷土(主要是高岭土)烧制一般可达到1200度以上。从肉眼上看陶土黑,而瓷土白皙。它们都经过烧制而成。(教师适时展示陶和和瓷的差别表)(七)学生练习(1)陶
瓷的制作过程有哪些?(2)就自己对陶瓷知识、陶瓷艺术的欣赏与了解,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50—100字)八、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瓷器,更知道他在世界上的影响,外国人对中国陶瓷的尊崇和膜拜,是国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就像19世纪中期,美国的摩根女士花费巨资从中国买到一件康熙豇豆红三
弦瓶,一下子轰动了西方世界,学者们遂将这种瓶子命名为"摩根瓶",就象哈雷发现卫星而被命名那样的隆重和热烈。因此中国古代瓷器的声誉是属于世界性的,它的文物与艺术价值,自十六、七世纪中国外销瓷源源不断运往欧洲宫廷开始,当时欧洲的宫廷贵族,都以来中国定购瓷器、收藏和摆设中国瓷器为荣,并使这种文化传统得
以延续。他之所以获得如此崇高的艺术地位,自然不仅仅在于手工技术先进、地理位置优越,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瓷器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一个最能感受古代历史形态的鲜活的无与伦比的标本。因此我要说,全世界俱仰慕中国古代瓷器,其实是想了解古代华夏人民的生产能力、社会风俗、美学倾向。中华文明发展史由文
字与实物组成,但瓷器等古代艺术品作为一种可亲、可触、可感的实物,比文献更具有说服力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