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1-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docx,共(9)页,8.571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99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二、教学重
难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三、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与环境”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
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六、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
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七、教学过程[课前视频]鸟瞰新重庆[导入新课]人类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重庆的整体面貌,我们发现有些画面显示重庆高楼林立,也看到有些画面显示重庆梯田层层。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
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把人们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讲述新课][一]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所
见所闻,再举些例子。[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人口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1.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
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城市与乡村有哪些不同景观?[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
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聚落房屋道路密集度商店数量学校数量医院数量农田面积果园面积鱼塘面积自然景观改变的程度密集度高度乡村小矮小少少少大大大低城市大高大多多多小小小高[教师小结]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2.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
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
美好的生存环境来。[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那么,哪些地方最容易形成聚落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变身为“聚落设计师”,让我们一起设计心目中最舒适的聚落。[学生活动]聚落设计
。教师提前打印不同地方的自然景观(荒漠/平原/丘陵),让学生在预设的地区进行聚落设计,然后分组展示,并说明设计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聚落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承转]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讨论]把学生分组讨论“东南亚的民居”、“西亚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小结]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后,展示下表,要求学生归纳各组的意见。当地气候特点西亚民居(墙厚,少窗、防日晒、保温)(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东南亚的民居(下部空
、防潮湿)(高温多雨)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吊脚楼/洪崖洞)[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
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特色鲜明的乡村聚落正在逐渐减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也被一切高楼大厦所代替。因为,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4.讲述“聚
落与世界文化遗产”[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
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教师提问]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
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课堂总结]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知识要点: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
差别。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课堂巩固]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
⑧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