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1 第4章 第1、2、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含答案).ppt,共(73)页,1.641 M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783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考纲内容能力要求命题分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实验:(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Ⅱ实验与探究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1.新课标卷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这部分内容,
重点考查的是物质跨膜运输及质壁分离实验,2018年新课标卷考查了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等内容。2.命题趋势:以选择题或者非选择题的形式,内容以跨膜运输及质壁分离为主。[考纲导读][思维网络]第1、2、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
实例和方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考点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及渗透作用[考点梳理]1.渗透作用的原理半透膜浓度差多于升高(1)渗透作用的产生条件①具有___________。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________
____。(2)渗透作用的实质:单位时间由清水进入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________由蔗糖溶液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导致蔗糖溶液液面________。内容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条件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内溶液与细胞外溶液具有浓度差原生质层(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组成)相当于_________,细胞壁具有全透性;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原理渗透作用水分子运动方向低浓度溶液→高浓度溶液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半透膜内容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现象外界溶液浓度_______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甚至涨破;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质浓度时,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细胞形态基本不变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通过____________失水,植物细胞发生__________
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通过______________吸水,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发生_________________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形态基本不变(续表)渗透质壁分离渗透作用质壁分离复原大于作用项目渗透作用模型植
物细胞渗透系统图解组成条件半透膜一些物质可以透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玻璃纸)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浓度差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体系(S1,S2)细胞液(S1)与外界溶液(S2)之间3.渗透系统的组成条件项目渗透作用模型植物细胞渗透系统渗透作用发生
S1<S2漏斗内液面________细胞失水;可发生质壁分离S1>S2漏斗内液面________细胞吸水;可发生质壁分离复原S1=S2水分进出平衡,液面不变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续表)下降上升(1)两侧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的一侧渗透压高,小的一侧渗透压低,水分子由低浓度一
侧→高浓度一侧。(2)两侧溶液中的溶质是否能通过半透膜,若不能,则只是高浓度一侧液面升高;若能,则先是高浓度一侧液面升高,随后另一侧液面升高,最后两侧液面相平。(3)在达到渗透平衡时,一般两侧溶液的浓度并不相等,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静水压,会阻止溶
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4.验证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1)发生渗透平衡只意味着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既不可看作没有水分子移动也不可看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2)溶液浓度高,单位体积溶液中溶
质微粒多,水分子浓度低;溶液浓度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少,水分子浓度高,故渗透作用中水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与自由扩散中水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并不矛盾。[基础测评]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所示,实验开始时,U形管两侧液面相等,图中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据图分析,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A.若U形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当液面停止上升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一定是相等的B.若U形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则实验现象为高浓度一侧的液面上升C.若U形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葡萄糖溶液,则实验现象为高浓度一侧液
面先上升,随后另一侧液面上升,最后两侧液面持平D.若U形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当液面停止上升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答案:A时间科学家实验结论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物质进行实验,发现脂溶性物质更加容易通过细胞膜
进入细胞细胞膜由①_____组成20世纪初—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细胞膜,并进行化学分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②_______和③_________考点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脂质
脂质蛋白质时间科学家实验结论1925年—将从红细胞中提取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④____层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
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续表)两时间科学家实验结论1970年—将标志了不同颜色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进行融合,融合后的细胞的两种荧光能均匀分布细胞膜具有⑤________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归纳前人的实验证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续表)
流动性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结构模型糖蛋白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2)结构特点流动性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①特点: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②原因:组成膜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大都是运动的。(1)糖被只分布在细胞膜外表面,是否跨越
这个界限,是判断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标志。(2)除细胞膜外,其他生物膜的内、外两侧均没有糖被。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运输方向高浓度→低浓度高浓度→低浓度一般为低浓度→高浓度是否需要载体不需要
需要需要是否消耗能量不消耗不消耗消耗3.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1)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图例举例O2、CO2、H2O、甘油、乙醇、苯等出入细胞的方式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续表)项目运输方向图解实
例备注胞吞细胞外→细胞内白细胞吞噬细菌等①结构基础:细胞膜的流动性;②需消耗能量,无需载体蛋白的协助胞吐细胞内→细胞外分泌蛋白(蛋白质类激素、消化酶等)、神经递质的分泌、释放等(2)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胞
吞与胞吐[基础测评]依据模式图确认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及影响因素(1)填写以上有关物质运输方式及结构的名称:图2:__________;图3:__________;图4:_________;a:_________;图5:____________。(2)写出图1~图5
中影响物质出入细胞的因素:①图中仅受“浓度差”制约的为__________。②加入呼吸酶抑制剂处理,会受影响的是__________。(3)甘油分子跨膜运输遵循________所示模式,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与__________所示模式
一致,多数离子跨膜方式应如________所示方式。(4)神经递质的释放应符合___________所示模式,该模式________(填“需”或“不需”)消耗能量,其运输机制与膜的__________有关。答案:(1)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载体
蛋白胞吞、胞吐(2)①图1、图2②图4、图5(3)图2图3图4(4)图5需流动性考点三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考点梳理]1.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图解①填写以下有关跨膜运输方式及结构的名称: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a:__
__________。②填写以下有关跨膜运输方式的影响因素:甲图:__________;乙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图:________________。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载体蛋白浓度差浓度差和载体蛋白载体蛋
白和能量2.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1)物质浓度(2)氧气浓度(3)温度: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因而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4)载体3.不同因素对主动运输的影响不同(1)内因——遗传因素(2)外因——
主要是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1)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不一定都是跨膜运输,如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2)生物大分子不一定都是以胞吞、胞吐方式运输的,如RNA和蛋白质可通过核孔出入细胞核。(3)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并不一定就是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也消耗能量。探究物质跨膜方式的实验设计(1)探究是
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生物或细胞+培养液对某—物质吸收是否改变,若改变为主动运输,没有改变为被动运输。(2)探究是自由扩散还是协助扩散生物或细胞+培养液对物质吸收速率是否改变,若改变为协助扩散,不改变为自由扩散。[基础测评]1.下
列情况下不会出现饱和现象的是()A.氧气被细胞膜运输时,氧气浓度与运输速率的关系B.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时,葡萄糖浓度与运输速率的关系C.肌肉细胞吸收氨基酸时,氧气浓度与运输速率的关系D.叶肉细胞吸收镁离子时,载体数量与运输速率的关系答案:A
2.如图是几种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中,运输速率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曲线图,下列与此图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与氧气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①③⑤B.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相符的图有①④⑥C.与K+进入神经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④⑤D.与蛋
白质类物质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②③⑥答案:A考向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条件[典例1](2018年浙江卷)在观察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依次观察到的结果示意图如下,其中①②指细胞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甲乙丙A.甲状态时不存在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现象
B.甲→乙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结构①的伸缩性比②要大C.乙→丙的变化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所致D.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至丙状态,一段时间后该细胞会破裂[解析]甲维持细胞正常形态,进入细胞的水分子和从细胞出去的水分子一样多,处于
动态平衡状态,A错误;甲→乙发生了渗透失水,细胞质壁分离,原因之一是结构①细胞壁的伸缩性比结构②细胞膜的伸缩性要小,B错误;乙→丙发生了渗透吸水,此时外界溶液浓度比细胞液溶度小,C正确;丙细胞可能发生渗透吸水,但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只
会膨胀不会涨破,D错误。[答案]C(1)水分子的移动方向是双向的,但最终结果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的水分子数多。(2)实验中观察指标为漏斗内液面变化,不能用烧杯液面变化作描述指标,因现象不明显。(3)渗透
系统的溶液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实质是指渗透压。(4)渗透平衡只意味着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既不可看作没有水分子移动,也不可看作两侧溶液浓度绝对相等。[考向预测]1.(2017年江西南昌调研)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时要观察细胞的大小、中央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质层的位置B.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又能复原,说明细胞仍然保持活性D.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解
析: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也可以发生渗透作用,引起质壁分离,D错误。答案:D2.如图表示一个中间隔以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的水槽,两侧分别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然后在半透膜两侧加入等质量的麦芽糖酶,在加入麦芽糖酶前后a、b两侧液面的变化是()A.
加酶前a侧液面上升,加酶后b侧液面上升并高于a侧液面B.加酶前a侧液面上升,加酶后b侧液面上升并与a侧液面持平C.加酶前后a、b两侧液面不变D.加酶前a、b两侧液面不变,加酶后b侧液面上升并高于a侧液面解析: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麦芽
糖溶液渗透压相等,即加酶前a、b两侧液面不变;但加入麦芽糖酶后,麦芽糖分解,使得b侧溶液的渗透压增大,水分由a侧向b侧转移,b侧液面上升并高于a侧。答案:D3.下图A为两个渗透装置,溶液a、b为不同浓度的同种溶液,且a溶液浓度小于b溶液浓度,c为清
水,图B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植物表皮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BA.图A中装置2的液面一段时间后会高于装置1的液面B.图B中的⑤④⑥相当于图A中的②C.若图B所示为某农作物根毛细胞,此时应及时灌溉D.图B中的⑦与图A中的②通透性不同解析:根据题干“a溶
液浓度小于b溶液浓度,c为清水”可推断一段时间后装置2的液面高于装置1的液面,A正确;图B细胞中含有大液泡,因此可以构成渗透系统,其中原生质层相当于图A中的②半透膜,图B中⑥为细胞膜,⑦为液泡膜,⑧为细胞质,⑥⑦
⑧共同构成原生质层,B错误;若图B所示为某农作物根毛细胞,图中细胞失水而发生了质壁分离,应及时灌溉;图B中的⑦液泡膜属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图A中的②没有选择透过性,只要微粒大小小于膜上的孔径均可以通过。答案:B考
向2渗透作用原理的应用[典例2](2018年新课标Ⅰ卷)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A.在酸性土壤
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解析]植物根细胞不能吸收土壤中的N2,能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但无机盐需以离子形式存在,所以N2不能直接被吸收利用,A错误;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农田适时松土能促进根系的有
氧呼吸,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秸秆中的有机物,产生无机盐离子,从而可以被根系吸收,C正确;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根系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
,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引起“烧苗”现象,D正确。[答案]A[考向预测]4.下列各项中不可以通过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加以鉴定的是()A.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B.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性依次递减C.成熟的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吸
水D.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伸缩性大小解析:死亡的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丧失了选择透过性,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A正确;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原理是渗透作用,而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性是通过吸胀吸水实现的,因此无法通过质壁分离实验鉴定其亲水性,B错误;质壁
分离利用的是渗透作用原理,因此能够证明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吸水,C正确;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以证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伸缩性大,D正确。答案:B5.(2018年宁夏银川三校联考)下列与植物吸水或失水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水分
子在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与土壤溶液之间的运动是单向的B.可以根据相邻细胞的细胞液的浓度判断细胞间水分流动的总体方向C.蔗糖浸渍冬瓜导致细胞脱水死亡,蔗糖分子再进入细胞D.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一段时间后,某些情况下可以发生质壁分离自
动复原解析:水分子在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与土壤溶液之间的运动是双向的,A错误;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可知,水分子扩散的总体方向是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B正确;蔗糖浸渍冬瓜,因为蔗糖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脱水死亡,蔗糖分子再进入细胞,C正确;
将细胞放在硝酸钾或甘油等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D正确。答案:A考向3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典例3](2018年新课标Ⅱ卷)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B.固醇类激素进入
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浓度比细胞膜外低,受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解析]病原体属于颗粒性物质,颗粒性物质或大分
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因此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A错误;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B错误;神经细胞内的Na+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
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答案]C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判断(1)根据分子大小与是否需要能量、载体蛋白(2)根据运输方向: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考向预测]6.将生长状态一致的某种植物幼苗分
成甲、乙两组,分别移入适宜的营养液中在光下培养,并给甲组的营养液适时通入空气,乙组不进行通气处理。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组的根对a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关于这一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给营养液通入空气有利于该植物的生长B.根细胞对a离子的吸收过程属于自由扩散C.根细胞对
a离子的吸收过程有能量的消耗D.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对a离子的吸收解析:由“甲组的根对a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及“甲组通入空气,乙组不进行通气处理”可知,根对a离子的吸收需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过程;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能量和载体,B错误、C正确。给营养液通入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根
细胞获得氧气,有氧呼吸能正常进行,有利于根对a离子的吸收,有利于该植物的生长,A、D正确。答案:B培养瓶中气体温度/℃离子相对吸收/%空气17100氮气1710空气328考向4影响物质出入细胞的因素[典例4]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
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
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同样温度条件下,空气环境中离子相对吸收量大,说明有氧条件有利于根对离子的吸收,A正确;同样的空气,不同温度条件下离子的相对吸收量不同,说明温度变化
影响根对离子的吸收,B错误;同样的温度条件下,氮气环境中根对离子的相对吸收量少,说明根对离子的吸收需要消耗能量(ATP),且氮气环境中不利于根对该离子的吸收,C、D错误。[答案]A[考向预测]7.(2018年辽宁沈阳模拟)图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运输过程,其运
输速度存在一个饱和值,该值的大小取决于()A.①的浓度C.③的数量B.②的流动性D.②的层数解析:题图①所示的是葡萄糖分子,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膜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③所示的载体蛋白的协助,
其跨膜运输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因此其运输速度存在的饱和值的大小取决于③的数量,C正确。答案:C8.如图甲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图乙和图丙表示物质运
输曲线,请据图回答:(1)A代表__________分子,B代表______________,D代表__________。(2)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说明B具有____________。(3)甘油和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分别是图中编号__________。(4)若图甲是癌
细胞的细胞膜,则膜上含量较正常细胞减少的物质是__________。(5)若图中是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__________。b、c运输方式符合图__________所表示的物质运输曲线。答案:(1)蛋
白质磷脂双分子层糖蛋白(2)一定的流动性(5)O2、CO2乙(3)b、a(4)D(糖蛋白)(6)丙(6)Na+、K+的运输方式符合图__________所示曲线。考向5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典例5](2018年海南卷)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在糊粉层的细胞中合成,在胚乳
中分解淀粉。该酶从糊粉层细胞排到细胞外的方式是()A.顺浓度梯度经自由扩散排出B.逆浓度梯度经协助扩散排出C.通过离子通道排出D.含该酶的囊泡与质膜融合排出[解析]α-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大分子排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是通过囊泡和质膜(细胞膜)的融合
排出的,D正确。[答案]D[考向预测]9.(2018年湖北十堰调研)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叙述,正确的是()A.小分子物质均能够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B.胞吐过程中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依赖于膜的
流动性C.胞吐是顺浓度梯度转运物质,不消耗ATPD.物质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时,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解析:小分子物质以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A错误;胞吐过程中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依赖于膜的流动性,B正确;胞吐需要消耗ATP,与浓
度梯度无关,C错误;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其中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D错误。答案:B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实验原理(1)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2)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渗透吸水和失
水。(3)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2.方法步骤与现象(1)自身对照的概念: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对象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①对照组:实验操作前的状态、现象。②实验组:实验操作后的状态、现象。(2)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存在自身对照。①实验对象:同一成熟的植物细
胞。②观察对象: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3)引发质壁分离的两种原因a过程:第一次对照操作:高浓度溶液处理对照:自然状态与质壁分离状态b过程:第二次对照操作:低浓度溶液处理对照:复原后状态与质壁分离状态组别实验组5分钟
再过5分钟滴加清水5分钟①0.3g/mL蔗糖溶液x无变化质壁分离复原②0.5g/mL蔗糖溶液质壁分离y无变化③1mol/LKNO3溶液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z④1mol/L醋酸溶液无变化细胞大小无变化细胞大小无变化[典例]某同学在实验室
中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时,在实验室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验,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表:对上表的推断或解释,不正确的是()A.x为质壁分离,因为细胞壁伸缩性弱于细胞膜B.y为质壁分离,可能导致细胞失
水过多而死亡C.z为细胞稍增大,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浅D.④组无变化是因为细胞吸水量等于失水量[答案]D[解析]洋葱表皮细胞在0.3g/mL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而在0.5g/mL蔗糖溶液中会因质壁分离失水过多而死亡。在
1mol/L的KNO3溶液中,由于K+和NO-3能透过膜,故先发生质壁分离再自动复原,由于K+和NO-3进入细胞内,细胞液浓度增大,因此滴加清水后,体积稍增大。1mol/L醋酸溶液会杀死细胞。[举一反三]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
为4cm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清水(对照组)和浓度相同的三种溶液中(实验组),尿素溶液、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分别编号为1、2、3组。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组中都发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B.对照组中水分子在前1
5min进入了细胞,15min之后不再进入但进入的方式不同D.3组中,如果一直增大蔗糖溶液浓度,萝卜条就会一直缩短C.1组中的尿素分子和2组中的K+、NO-3都进入了细胞,解析:由图可知在清水中,细胞吸水,萝卜条长度先稍微变长一点,然后保持不变,说明细胞吸收了少量的水;在尿素溶液中,萝
卜条长度先变短,再变长,最后保持原来的长度不变,说明细胞先失水,后来由于尿素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细胞吸水复原;在KNO3溶液中,萝卜条长度先变短,再变长,最后保持原来的长度不变,说明细胞先失水,后来由在蔗糖溶液中,萝卜条长度因失水变短。实验组的
蔗糖溶液中,于K+和NO-3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细胞吸水复原;答案:C细胞只能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对照组中水分子在前15min进入细的量胞多于出细胞的量,15min之后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B错
误;1组中的尿素分子和2组中的K+、NO-3都进入了细胞,尿素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而K+、NO-3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C正确;3组中,如果一直增大蔗糖溶液浓度,萝卜条就会缩短,但由于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不可能无限缩短,D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