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8.1 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学设计1-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docx,共(14)页,10.848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64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会运用地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2.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启发学生发散思维。3.通过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认识区域”的第一节,区域地理的学习方式以案例方式为主,让学生了解某个区域的同时,掌
握区域学习的方法,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教材内容的编排,也反映了区域学习的框架。第一部分亚洲的自然概况,包括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第二部分是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分布;第三部分是亚洲的气候。这三部分内容也是
学习其他区域要掌握的自然要素: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数据,阐述了亚洲的自然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亚洲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立形象、直观的印象。【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亚洲的位置特点,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
系。难点:亚洲地势对河流分布的影响。【教学建议】本节内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通过读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读亚洲地形图,描述亚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探究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小组合作竞赛学习。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
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习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
学情境,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活动设计】本课教学中设计了两组学生活动:1.扮演──亚洲的邻居: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
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在亚洲的什么方位。2.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1)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2)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
经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书记员纪录所经地区的特征。)3)“造型活动”:要求学生手拿地形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
,交叉成十字。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教师提出“造型要求”: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教学案例设计】布置为课后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收集资料,按照学习亚洲自然地理的基本方法,分组介绍其
他大洲。初步学会分析某地区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抢答: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1)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3)世界陆地的最
高点在哪?在哪一个大洲?完成问题抢答。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新课情景提问4)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在哪一个大洲?5)中国在哪一个大洲?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
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那么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学生回答导入新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确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在这里,同学可以这样为我
描述:1.你家在哪个街道?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即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
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学习区域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活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一、亚洲的地理位
置1.展示《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要求学生完成所设计的活动。要求: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1.读图《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
球中的位置。2.读图《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3.扮演──亚洲的邻居:4.说出亚洲濒临的大洋;5.由周边同学基础。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了解亚洲的地自己在亚洲的什么方位2.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相关
内容。3.总结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理位置及与其他大洲的分界线。小组讨论启发引导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1.在亚洲图中找出亚洲大陆四至点,并计算亚洲所跨的纬度和经度;2.总结亚洲是世界第一
大洲的原因。培养学生动手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1.学生说出六活动1.多媒体展示说明:2.读图《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①新、马
、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分区
的名称。2.按要求完成相应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巩固练习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3.多媒体展示练习:3.完成练习。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承转: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读图:二、亚洲的
自然环境1.多媒体展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简述这些地形区在世界上的地位2.指导学生读图,说出亚洲有哪些主要的读图:1.在图中找出认识一些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半岛、群岛。3.带领学生在图中找出亚洲的一些主要
的高原,山地和平原一些主要的高原,山地和平原复习1.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2.将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
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1.思考回答问题2.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组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了解亚洲地形特征;活动(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要求: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
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3.安排“造型活动”(教师课前准备好一些地区的名称卡片,)要求: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织:活动中各小组要
选出书记员纪录所经地区的特征。)3.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学会总结地形特征;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4.归纳总结亚洲地形特征提问1.亚洲河流众多,带领学生在图中找出亚洲的一些主要河流2.依
据地形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1.读图找出亚洲一些主要河流。2.思考回答问题3.总结亚洲河流分布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课堂反馈出示课堂练习题回答问题落实基础实践活动布
置学生收集资料,按照学习亚洲自然地理的基本方法,分组介绍其他大洲课后分组准备初步学会分析某地区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方法。【板书设计】一、亚洲的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世界第一大洲1)跨纬度最大2)东西距离
最大3)面积最大二、亚洲的自然环境1.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长河数量多2.河流特征:呈发射状四周分布3.湖泊特征:湖泊众多【课堂评价】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的特点,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1.教学设计: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2.学法设计:在教学中我注意
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