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9.5 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教学设计-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doc,共(6)页,491.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64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九章第五节《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本课时是以“极地的地理位置”和“极地的自然环境”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形成了极地地区的教学主线,将地形、气候、自然景观等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明确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并通过活动,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根据资料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与学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
探究精神。教材分析:“极地地区”是世界地理分区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教材从三个方面,重点以“南极洲”为案例,结合图示、图片、阅读材料、课堂活动对该地区进行了概括性阐述。“冰雪覆盖的地区”向我们介绍了该地区自
然环境条件的特殊性,本课时主要介绍地球上最神秘的两极地区。教材从自然环境等方面人手,系统介绍了冰雪覆盖下的两极地区,以唤起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向往,教材还配有精美的地图、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并附有大量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学情分析:学生的读图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动手能力较差,还没形成良好
的知识结构。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充分直观地展示极地地区的魅力。极地地区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她的神秘给学生带来了好奇和探究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已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做好对学生的组织与协调,课堂上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默契就能实现,本课的难点及学生们的疑点,就会始于他们之间的讨论、争论,而最终变成他们对新知的理解与认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2、通过活动,学会在以两
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根据资料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呈现资料的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达到对两极地区特殊自然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重点.:两极地区独特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数据
分析,材料分析综合法,对比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课前准备:世界地图、阅读资料、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复习二分二至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极地地区不仅有极昼极夜还有极光,极光是高纬度地区极夜期间
天空常见的一种瑰丽的彩色光象,景色十分美丽壮观。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极地地区。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49页,分别找出南极地区、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通过学生回答,借助南极地区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好像大象,
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借助北极地区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小组合作:按照自己的方式整理课本50页的知识,各组组员把知道的知识告诉组长,组长整理,组长发言。我们看哪个组
又快又全,做完的组举手示意老师。通过学生回答,结合课件:南极地区的年平均风速是17—18米每秒,最大风速为100米每秒(而我们通常所说的12级台风风速为33米每秒),有人称南极的风为“杀人风”,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可以被南极的大风吹得光亮如新。此
外,南极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日有300天,南极科考队员的房子经常被掀倒。得出南极大陆“风库”的特点。让学生对比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年降水量仅约100毫米.南极地区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
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极度干燥。得出南极大陆降水少被称为“白色荒漠”的特点。由南极地区的冰层厚度是2000米,周围的海洋上有冰川,得到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被称为“冰雪高原”的特点。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被称为地球的“寒极”。教师引导并小结。思考:1、还记得经线和纬线分
别指示什么方向吗?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观察课本P49和P51,思考:极地地区的地图上,经纬线分别有什么特点?经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放射状直线,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大小不一的同心圆,三、巩固训练:分别指出南极地区图和北极地区图选择题地球上,有一个地方会让人“找不到北”,这个
地方位于()A.赤道上B.南极点C.北极点D.本初子午线上中考链接A点在B点的什么方向?极地地区判断方向必须掌握:首先,根据离“极点”的远近,判断南北;其次,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东西当堂检测: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三个极地科学考察站,建站时间一般选在2月份,其原因
是此时()A.风力较小B.是冬季,便于极地考察C.降水较多D.气温较高,白昼时间较长(2012·山东菏泽)读“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图”,回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图”的弧线①和②上画上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2)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同样是极地地区,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低很多,
其原因是()①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比北极地区高②南极地区的地势比北极地区高③南极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对阳光反射强,吸收的热量少④南极地区没有定居人口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挑战自我:(1)南极洲大部分位于--------(“低”或“中”或“高”)纬度,地处五带中的----带。
距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洲。(2)在图中B处的粗弧线上用箭号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3)在经纬网地图上,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4)当
科考队员登上南极洲时,迎接他们的“南极小主人”(代表性动物)是--------。(5)三个科学考察站中,位置最南的是-------站,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站。(6)建站时,需要克服气候严寒等困难,形成南极洲气候严寒的主要因素是-----
---、地形因素和冰层等因素。四小结:格言:上通天文,斗转星移尽胸中,下晓地理,风起云涌皆意间,上通天文,好与日月星辰为伴,下知地理,喜与江河湖海作友。课后反思:本课围绕地球上两个非常特殊的、也是目前人类最少涉足且颇具
神秘色彩的两极地区,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大胆践行创新教育的理念,以教材内容为脚本,进行合理的整合与编排,制定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案。课堂采用创设情境、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教学方法,视、听、感觉冲击力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课堂以
学生为主体,师生愉悦和谐、互动默契,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设想和目标。最后以挑战自我攻克难题,使课堂前后呼应,既是课堂亮点,又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兴奋良久,不能平静。本课贯彻执行“学习生活和成长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这一新课改理念,通过活动在课堂上成功地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求新求异的学习氛围和激励机制,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胆量必将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本堂课时间较紧张,部分学生讨论及发言的参与度不够,有些地方设
计的还不够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