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评测练习-八年级下册历史部编人教版.doc,共(3)页,106.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466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中国现代史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外交事业的发展》评测练习一、选择题: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其外部原因是()A、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C、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D、美国总统访问中国,中
美关系改善2、一位十分喜欢历史学科的同学在查阅中美关系资料时发现了“小球转动大球”这一说法,他理解小球是指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却不知道“大球”指什么。“大球”是指()A、周恩来与尼克松实现历史性的握手B、毛泽东接见美国乒乓球队C、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3
、下列外交成就不是在70年代取得的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D、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4、下列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中国参
加亚非会议②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③②①④D、②①③④5、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出现多次波折,但经双方努力又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B
.中美矛盾以彻底解决C.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D.中美无根本分歧6、有些历史瞬间已经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与右下这张旧照片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万隆会议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建交D.申奥成功7、1972年尼克松访华,下
飞机后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尼克松事后写到:“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句话意味着()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C.中美两国的分歧从此消失D.美国开始放弃干涉中国内政二、材料分析:1.通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
题:材料一:70年代美国还深陷在越战之中;西欧日本的崛起削弱了二战后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在这一阶段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已经力不从心了…。——《世界当代史》材料二: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中苏关系历史上,1969年是最黑暗的一年,用剑拔弩张形容当时的情形一点儿也不过分。——《往事不忍成历史》材料三:即使没
有苏联的威胁,我们也有必要在世界上两个最强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之间架起新的友谊桥梁。原因之一是,这种友好关系将会给双方带来明显的经济和文化利益。——美总统尼克松材料四:“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
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有哪些?(2).简述中美关系改善的过程?2.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外交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周恩来(1955年)(1)材料一体现了周恩来在哪次国际
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材料二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筑梦中国》解说词(2)请用两个事例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材料三要推
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一一摘自习近平“一带一
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现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课后反思每一节历史课的内容都可以有无数个讲点,也存在着无数个角度,就像一句话所说: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回想这一节课,我
用一句话概括:思考进行时。本节课从选定课题之日起,我就反复琢磨讲课的思路,前后几易其稿。最终采用的方案,用视屏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导入,实行现在省优流行的板块教学。第一幕:失而复得笑开颜——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第二幕:相逢一笑泯恩仇——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第三幕:多边外交展风采——全方位外交。尽管到目前为止,本节课已经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对本课的思考始终没有停止过,不管结果怎样,我享受这样思考的过程。下面就《外交事业的发展》这节课作出反思与总结:本节课的亮点之处:一、教学设
计线索明确,用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来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从中美之间五六十年代的敌对—七十年代正常化—新世纪以来的合作,整条线索一脉相承,并且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点恰当地糅合进去。比如,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
程中正是由于美国的百般阻扰,体现了中美的敌对;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正是体现了中美的合作,以及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对中美关系的论述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明确的阐述。通过这节课,我对教材的整合能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了更大的信
心。二、充分利用学生小组活动“备足料”,确保学生亲自参与课堂,发言有据。本节课从课前材料的准备到课堂的展示,都有大量学生的亲力而为。毛主席说过: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学生的课堂展示环节也异彩纷呈。本节课有两次小组活动,这两次学生
活动期间,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体验历史,亲近历史,实现了课程资源与学生的互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这种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思辨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当然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节课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比如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重点内容,处理得有些粗糙,特别是在中美关系这条中轴线上没有挖掘到更细致的材料
充斥到课堂中来;在第二篇章到第三篇章的过渡上语言略显生硬;教师评价语言不够丰满过于单一等等,都需要不断地细化与完善。自己也在备课磨课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与进步。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因为教学有缺憾,才需要反思,也因为有反思,才促使我们不断进取,
才会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