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PPT课件2(共44页)-八年级上册历史部编人教版.ppt,共(44)页,5.248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42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人教版)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1894年——1895年)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1823年—1901年)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李氏一生,虽力所能及地推进改革,但终究“不敢破格
”;周旋于列强之间,功不可没,最终却“国人皆欲杀”。读李鸿章,其实也是在读清朝这个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一个人和一个帝国战争前期反对战争大陆政策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日本大陆政策朝鲜:东学党起义李鸿章的态度深知北
洋水师的弱点: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差。为保存实力,保持他的政治地位,力主“避战求和”,不肯轻于一战,乞求各国“调停”,迫使日本和平解决事端。战争初期,许多清朝官员以为中国必胜,纷纷要求李鸿章火
速出兵,先发制人。他们仍视日本为“蕞尔岛夷”,认为日本不自量力,如果与中国交锋,必败无疑。——《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慈禧的态度:既害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怕60大寿过得不开心,故力保“和局”,支持李鸿章,希望“调停”成功。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的势力乘
机夺取新的权益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准备尚未就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列强的态度清政府日本帝国主义默许纵容提供契机积极扩张蓄谋已久避战求和腐朽落后朝鲜(东学党起义)(根本原因)(导火线)甲午战争背景:战争期间指挥战争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李鸿章认为: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经过: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从令海战”,更不愿“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因而命令北洋海军聚泊于威海卫军港,实行所谓“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方针。最终,使日本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经过: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落后就要挨
打当时日本将卒之行为,实逸出常度之外……彼等除战胜之初日,从其翌日起,残杀四日,非战斗者之妇女幼童亦不免。从军欧洲军人及特约通信员目击此残虐之状况,然亦无法制止。此时得免戮杀之华人,全市中仅三十六人耳!然此三十六名华人,为供埋葬其同胞之死尸而被救残留
者。——英国胡兰德博士《中日战争之国际公法》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经过: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进行了三十年的自强运动,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却落得这种耻辱的失败,使李鸿章面临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他辩解说,单靠他的北洋舰队和淮军来对抗日本全国
的力量,自然无法取胜。尽管如此,李鸿章还是遭到解职、贬谪,还被剥去了象征皇帝恩宠的黄马褂。李鸿章任北洋大臣,练兵整军二十年,为什么连一仗也打不了呢?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可以归咎为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错吗?项目中国日本世界海军排名(吨)第8位(亚洲第一)第11位排水量主力舰定远
号、镇远号各7300吨最大战舰不过4000吨配置定远、镇远配12寸口径炮,无快炮配8寸口径炮,但装上快炮速度最快每小时14海里最快每小时约19—23海里炮弹数量少,品质差数量充裕材料一:材料二:叶志超急忙挂起了白旗,向敌军请求停战。当晚全部军队纷纷撤退,
平壤被敌军占领„„方伯谦不顾和日军苦战的“致远”“经远”两舰,像条丧家犬一样窜逃„„和方伯谦一样贪生怕死的“广甲”也逃出阵外。——梁启超著《李鸿章传》部分官兵贪生怕死、临阵逃脱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材料四: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建筑颐和园和宠信太监,以及
世风普遍败坏。战前英国顾问曾建议中国购买两艘快舰,但由于资金缺乏,清廷也未予以重视。相反,日方购买了这两艘船,其中一艘“吉野”号在海战中战功卓著。——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材料五:日本加紧进行以中国为作战目标的扩军备战活动,“以五年为期作准备,抓住时机,准备进攻。”——《征讨清国策》材料六
:明治天皇发布诏敕:“国防一事,苟患一日,或将遗百年之悔。”因此他命“朕兹省内廷之费,6年期间每年拨下30万日圆,并命文武官僚,除特殊情况外,在同一期间,纳其薪俸1/10,以资补足造新式军舰之费”。——林怀秋等著《明治天皇》清政府腐
败落后日本蓄谋已久日本全国上下积极备战材料三:李鸿章的外交不仅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成效,而且延误了军事准备工作。直到外交解决的希望全告破灭时,他才同意袁世凯的紧急请求,派兵增援。——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李鸿章“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贻误战机1、中国军队装备落
后,军备不足2、部分官兵贪生怕死、临阵逃脱3、李鸿章“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贻误战机4、清政府腐败落后中国战败的原因:外因日本制度先进、全国上下积极备战且蓄谋已久(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战争结束谈判大臣日本马关春帆楼结果:李鸿章伊藤博文在谈判中,日本拿出预先拟定的条款摆在李鸿
章面前,只准李鸿章说“允”或者“不允”。日本限定在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台湾手续,李鸿章请求宽限时日,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内容影响割三地赔二亿开四口允设厂清政府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赎辽费3千万两)不仅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还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列强通过贷款不仅控制着中国经济,而且影
响了中国的政治增辟通商口岸(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使帝国主义侵略深入内地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中国赔款的2.3亿两白银,相当于中国当时
全国财政收入3年的总和,把当时中国的国家财富几乎都掏干了。1895年4月17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日两国和西方列强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对日本的影响:日本获得
巨额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很快挤进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影响: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更加激烈。对中国的影响:战后,日本的经济从1896到1897年,开始进一步的起飞。日本的国家财力得到大
幅度地提升。从此,中日两国的国运就在这个甲午战争之后,迅速地拉开了距离。吴玉章说:“以前我们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败得那么惨,条约又订得那么惨,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吴玉章回忆录》1、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标志着瓜分局势的开始
国家势力范围租借地德国山东胶州湾俄国整个北方旅顺、大连英国长江流域威海卫、香港新界法国两广广州湾日本福建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实质:列强争夺在华利益的妥协方案,反映了列强在政治上共管中国的野心。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他建海军,造炮舰,开矿山,通火车,派遣留学生,签和约。·晚清帝国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悲伤、沉痛、屈辱的记忆也都与李鸿章相连。外国人眼中的李鸿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评价:“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俄国报纸
称李鸿章为“东方俾斯麦”孙中山:“中堂自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毛泽东:水浅而舟大也。左宗棠:“对清朝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原则:1、实事求是,论从史出
;2、一分为二,辩证分析。方法: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看历史人物是否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李鸿章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人物,他是中国近代化开端的开拓者之一;他是镇压太平
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他对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要负直接的责任;同时他还是许多卖国条约的签订者。但他只是腐朽清王朝的一个缩影,历史的责任应由整个清王朝来承担,而不能简单地归到李鸿章一个人的身上。“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落后就要挨打启示:走科技强国之路推进军事现代化“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大都是从海上来的”,“有海就要有海军,过去我国有海无防,受
人欺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毛泽东视察海军部队时的题词辽宁舰万吨级驱逐舰舰载战斗机095型攻击核潜艇亚丁湾护航1.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
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李鸿章请求道:“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急于一
个月内办理割让手续?”伊藤博文答道:“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此对话与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A.《南京条约》B.《望厦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阅读下列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一段对话: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订条款节略„„中堂(指李鸿
章)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难道不准分辨?伊藤: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李鸿章: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所为。伊藤:日限既促,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请回答:(1)指
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对话的时间和地点。(2)结果签订了什么条约?它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何影响?1895年日本马关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日甲午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近代中国开放
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