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 专题10 微专题三 理解文言特殊句式 (含详解).ppt,共(29)页,10.997 M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320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一轮复习讲义Ⅲ核心突破落实比方法更重要理解文言特殊句式微专题三核心内容导图概览一、判断句:是为副词加者也,另有直接判断句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②失其所与,不知C.
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妪,先大母婢也D.①(汝)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②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解析①为介宾短语后置句,②为判断句。其他几组均为判断句。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此亡秦之续耳B.
且相如素贱人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方法点拨判断判断句的方法有二:一是看外在语言标志,“„„者„„也”“„„也”“„„者„„”,以及副词“皆”“
诚”“则”“乃”“必”“非”等。二是从特殊入手,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也”就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关于“是”字,它在文言文中
一般作指示代词“这”讲,偶尔有作判断动词的。例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也”字才是判断标志词;“自言本是京城女”中的“是”就是一个判断动词。二、被动句:为所见于被意念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戍卒叫,函谷举,楚
人一炬,可怜焦土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解析“被”是“遭受”之意。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A.①不拘于时,学于余②吾属今为之虏矣B.①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②连辟公府不就C.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见犯乃死,重负国D.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解析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宾语前置句。方法点拨判断被动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为”“为„„所„„”或“„„为
所„„”。②“于”或“受„„于„„”。③“见”或“见„„于„„”。④“被”字。(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意,所以单凭标志词判断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3)巧借“添”“变”二法。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三、宾语前置句:疑问否定之是标1.下列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微斯人,吾谁与归√解析A、C两项均为“之”作标志将宾语前置,B项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之二虫又何知B.求人可使报秦者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D.不然,籍何以
至此√解析B项为定语后置句。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秋以为期②复驾言兮焉求B.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②不吾知其亦已兮C.①沛公安在②大王来何操D.①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②凌万顷之茫然√解析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其余三组均为宾语前置句。方法点拨判断宾语前置句,主要看标志:(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①否定词——不、莫、未等;②代词——之、余、吾等。(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①疑问句;②疑问
代词——何、安、焉等。(3)用“之”“唯„„是(之)”“是”作标志,如“句读之不知”“唯你是问”等。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形:一是介词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二是“自”字前置,如“后人不暇自哀”等。四、定语后置句:之者有者加而者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高余冠之岌岌兮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解析D项为否定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
骨之强B.铸以为金人十二C.送匈奴使留在汉者D.宾主尽东南之美√解析D项为判断句。方法点拨定语后置句都有一定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情形:(1)中心词+之+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2)中心词+有+定语+者,如:郑人有买履者(3)中心词+而+定语+者,如:穷民而无告者(4)中心词+之+
宾语,如:仰观宇宙之大另有数量短语作定语,常常后置,如:军书十二卷。五、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于以在后作补语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为国以礼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解析D项为一般句式。2.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
不能提前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解析C项“于”应译为“到”。方法点拨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最常见的标志词是介词“于”“以”“乎”,主要
有下列三种情形:(1)于+宾语,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乎+宾语,如:生乎吾前(3)以+宾语,如:申之以孝悌之义特别注意的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一般都要把介宾短语提到谓语动词前,有的则不能提,有的可提可不提,关键看是否合乎现代汉语的表
达习惯。六、主谓倒装句:感叹疑问只两种下列各句中,不属于主谓倒装的一项是A.贤哉,回也B.渺渺兮予怀C.谁与哭者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解析D项为一般句式。方法点拨主谓倒装在文言文中不多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感叹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后常有语气助词,一般用逗号
隔开。二是疑问倒装,如:谁可哀者。充当谓语的多是疑问词。七、省略句:主谓宾语加介词1.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B.沛公军霸上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解析A项承前省略主
语。B项“军”后面省略介词“于”。C项“使”后面省略“之”。2.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②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④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
不()胜。⑤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鼓鼓于于之恐能为乐方法点拨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主语可
能会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就需要我们考虑宾
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八、固定句(固定结构):陈述疑问反问加揣度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②无乃„„乎,译为
“恐怕„„吧”③孰与,译为“与„„一起”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呢”⑥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②③⑤⑥√解析③表
比较,应译为“与„„比,谁„„”。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方法点拨固定句式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组合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根据表达语气和表达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1)表陈述语气:“有以
”(有用来„„的办法)、“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有所”(有„„用来„„的人、事、物)、“无所”(没有„„用来„„的人、事、物)等。(2)表疑问语气:“何如”“如(奈、若)„„何”,均译作“把(对)„„怎么办”。(3)表反问
语气:①“何(奚、曷)以(用)„„为”“何„„为”,可译作“还要„„干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②“不亦„„乎”(不也是„„吗)、“何„„之有”(有„„呢)、“庸„„乎”(难道„„吗)。(4)表揣度语气:“无乃(得无)„„欤(邪)”(莫非/该不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