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测试卷(含解析).doc,共(17)页,148.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23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人教九上化学《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A.实验不成功,停
止探究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2.小军同学做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了碘酒,发现未变蓝.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A.向老师请教B.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C.反复做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D.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3.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很闷,呼吸不畅.他认为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的缘故,应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实验B.假设或猜想C.观察D.得出结论4
.下列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A.漏斗B.燃烧匙C.试管D.烧杯5.正确量取15mL液体,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①100mL量筒②10mL量筒③20mL量筒④胶头滴管.A.③④B.①④C.②④D.①②④6.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
据是()A.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B.燃烧后生成白色粉末C.燃烧中放出大量的热D.燃烧后镁条变短了7.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A.发光、发热B.有气体或沉淀产生C.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D.有没有新物质生成8.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
的是()A.陶瓷烧制B.火药使用C.粮食酿酒D.甲骨刻字9.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镁粉可以于制造照明弹B.木材可制成桌椅C.混凝土可以建造房屋D.钢铁可以用于制作工具、刀具等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新型半导体和有记忆功能
的新材料的研制,都将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B.化学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与新物质的合成毫无关系C.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目前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D.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可以有效地提高粮食
的产量和质量二.多选题(共5小题)11.天文学家在研究星系运动方式时发现,人们所观察到的星系其内部的引力仅占“物质”引力总量的1%~l0%,其他是大量的非星系内部引力.这一现象表明,有些“物质”是不可见的,原因是它们不发光也不反射光,
因此科学家称这些可能存在的物质为“暗物质”.然而,直到现在人类仍没有探索到“暗物质”存在的任何证据,对此,你认为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A.“暗物质”是人类虚构出来的,事实上,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B.“暗物质”可能存在
,人类应不断地进行探索,一旦发现它存在的证据,将为人类重新认识宇宙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C.“暗物质”可能存在距地球十分遥远的地方,科学家可能通过探索“暗物质”产生的粒子的存在而间接证明“暗物质”的存在D.
人类探索至今,仍未发现“暗物质”,说明“暗物质”是不存在的12.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下列假设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是()A.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可能有硫酸生成B.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
能是氢气C.探究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可能只是氧化镁D.探究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时出现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13.下列不能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是()A.烧杯B.燃烧匙C.试管D.烧瓶或锥形瓶1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燃烧B.酒精挥发C.锅炉爆炸D.矿石粉碎15.初三课本有一幅彩图,其内容是一只漂亮的金丝雀和水中的金鱼生活“在一起”,制作这个鸟笼的高分子薄膜必须具备的性质是()A.绝热B.透气C.导电D.隔
水三.填空题(共5小题)16.如图是摄影师在印尼婆罗洲的卡加岛拍摄到的一幅有趣照片。研究人员猜测。猩猩可能是看到当地渔民用长矛捕鱼,于是学会了用树枝刺鱼的捕猎方式。(1)猩猩的这种行为属于反射。(填“条件”或“非条件”)(2)猩猩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填“深”或“浅”)。17
.如图所示,试管中盛有固体物质A,向试管中加入一种液体物质B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请你依据上述实验现象,对A和B的组合至少做出三种猜想(要求三种组合中的固体A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猜想AB猜想1猜想2猜想318.根据要求
选择适当仪器的序号填空。A.酒精灯B.镊子C.胶头滴管D.细口瓶①液体药品存放在②给药品加热的仪器③取块状的固体药品④取用少量液体药品19.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产生、、、等现象.20.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因为在这些变
化过程里,都没有;属于化学变化的有,因为在这些变化过程里,都.①干冰升华;②钢铁生锈;③食物腐败;④蔗糖溶于水;⑤动物呼吸;⑥石蜡熔化;⑦米酒发酸;⑧植物的光合作用.四.解答题(共3小题)21.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尔
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波义尔对这一意外的发现,做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了成功.从波义尔获得该成功的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2.下列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
接加热的是A.集气瓶B.烧杯C.D.蒸发皿、试管等.2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产生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或出现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如表中的观点是错误的,请你用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否定下列观点.序号错误观
点否定例证例有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电灯通电发光是物理变化①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②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人教九上化学《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
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D.修改
假说,重新实验【分析】实验是研究化学的主要工具,在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时,说明猜想是错的,应该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进行验证。【解答】解: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时,应修改猜
想,再进行实验论证,故A错误、D正确;我们在做实验时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故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猜想与实验结论的关系,通过解答本题提醒学生在实验
时要尊重实验结论、尊重事实,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时,要重新设计再实验。2.小军同学做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了碘酒,发现未变蓝.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A.向老师请教B.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C.反复做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D.查找
相关资料,探究原因【分析】小军同学在家做家庭小实验时,发现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未变蓝色.实际上受热时大米中的淀粉结构发生了变化,看不到蓝色了.小军应该反复实验、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请教老师,而不应该不自信
、随便放弃.【解答】解:A、向老师请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间接经验也很重要。故正确;B、认为自己做错了,不予理睬是错误的,没有探究精神。故B错误;C、第一次实验失败了,还要反复试验,看是不是普遍情况。故正确;D、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故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方法很多,但是实验探究中的态度必须严谨.3.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很闷,呼吸不畅.他认为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的缘故,应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
高”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实验B.假设或猜想C.观察D.得出结论【分析】根据一般来说在化学里面做研究实验分四步﹣﹣假设、实验、观察、做结论,进行解答.【解答】解:A、实验是根据你所要探究的问题或者假设选好器材并有针对性的做实验。B、假设是根据你所探究的问题做出一个假设的结论。注意:这个
结论不一定是真的。(它只是给后面的实验确定一个大概的方向)。C、观察是有针对性的观察反应物正在反应或完全反应后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与你的假设联系起来。(如果观察到的现象与假设满足化学知识则成立)。D、结
论就是确定你所假设为正确结果。由此可知: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假设;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的理解,并能在解题中应用.4.下列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A.漏斗B.燃烧匙C.试管D.烧杯【分析】根据常见的用于加热的仪器进行分
析解答,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坩埚等.【解答】解:通过我们学过的知识可知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和坩埚等;需要垫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漏斗、量筒、集气瓶等。A、漏斗不
能进行加热,故选项错误。B、燃烧匙能进行直接加热,但不是玻璃仪器,故选项错误。C、试管能进行直接加热,且是玻璃仪器,故选项正确。D、烧杯能进行加热,但需要垫石棉网,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很简单,考查可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了解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
注意事项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正确量取15mL液体,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①100mL量筒②10mL量筒③20mL量筒④胶头滴管.A.③④B.①④C.②④D.①②④【分析】量筒量液时要注意量程的选择
,应选择略大于量取液体体积的量程;选取的量程太大,会因管径越粗而造成精确度小,由视线的误差造成的读数误差也就越大;选取的量程太小,多次量取误差较大.【解答】解:用量筒量取15mL液体时先要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药品,当接近刻度线时要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线,故要同
时选择量筒和滴管;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15mL液体,20mL量筒能保证量取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所以误差最小。故正确量取15mL液体,应选用的合适仪器有③20mL量筒、④胶头滴管。故选:A
。【点评】量筒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量程的选择方法、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B.燃烧后生成白色粉末C.燃烧中放出大量的热D.燃烧后镁条变短了【分析】化学变化是
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发光、放热、形状变化等能够帮助判断一个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但是不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由新物质生成,燃烧后生成白色粉末,
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7.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A.发光、发热B.有气体或沉淀产生C.物质的
颜色发生改变D.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解答】解:A、发光、发热属于伴随的
现象,故选项错误;B、有气体或沉淀产生也属于伴随的现象,故选项错误;C、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属于伴随的现象,故选项错误;D、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
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8.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
陶瓷烧制B.火药使用C.粮食酿酒D.甲骨刻字【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陶瓷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火药使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粮食酿酒过程
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甲骨刻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9.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镁粉可以于制
造照明弹B.木材可制成桌椅C.混凝土可以建造房屋D.钢铁可以用于制作工具、刀具等【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镁粉可以
于制造照明弹是镁粉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木材可制成桌椅、混凝土可以建造房屋、钢铁可以用于制作工具、刀具等与化学性质无关.【解答】解:A、镁粉可以于制造照明弹是镁粉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B、木材可制成桌椅与化学性质无关,故选项错误;C、
混凝土可以建造房屋与化学性质无关,故选项错误;D、钢铁可以用于制作工具、刀具等与化学性质无关,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镁、木材、钢铁等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
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新型半导体和有记忆功能的新材料的研制,都将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B.化学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与新物质的合成毫无关系C.
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目前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D.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可以有效地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分析】A、化学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运用了很多新型的材料,可以据此进行判断;B、化学的研究对象为已经存在的物质,但是也能够生成新的物质,可以据此进行判断;C、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环境是永
恒的主题也是我们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据此进行判断;D、化肥农药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作物的产量,可以据此进行解答.【解答】解:A、化学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运用了很多新型的材料,故A说法正确;B、化学的研究对象为已经存在的物质,但是也能够合成得到新的
物质,故B说法错误;C、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故C说法正确;D、化肥农药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作物的产量,故D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以及化学的研
究对象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二.多选题(共5小题)11.天文学家在研究星系运动方式时发现,人们所观察到的星系其内部的引力仅占“物质”引力总量的1%~l0%,其他是大量的非星系内部引力.这一现象表明,有些“物质”是不
可见的,原因是它们不发光也不反射光,因此科学家称这些可能存在的物质为“暗物质”.然而,直到现在人类仍没有探索到“暗物质”存在的任何证据,对此,你认为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A.“暗物质”是人类虚构出来的,事实上,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B.“暗物质”可能存在,人类应不断地进行
探索,一旦发现它存在的证据,将为人类重新认识宇宙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C.“暗物质”可能存在距地球十分遥远的地方,科学家可能通过探索“暗物质”产生的粒子的存在而间接证明“暗物质”的存在D.人类探索至今,仍未发现“暗物质”,说明“暗物质”是不存在的【分析】从引力的观点确定暗物质的存
在虽是假设但只能说暗物质可能存在,原因是找不到存在的证据.【解答】解:暗物质的存在与否可能是与人类的技术水平或证据不足的原因造成的,存在与否只能是假设,所以不可确定暗物质一定不存在,故AD均错,假设有暗物质的存在,将
会开辟一个新的研究空间。故选:AD。【点评】此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大胆的假设,属于科学探究的新范畴.12.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下列假设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是()A.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可能有硫酸生成B.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C.探究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可能只是氧化镁D.探究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时出现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分析】根据进行科学探究时,要有合理的理论依据,不能凭空猜测,二氧化碳为酸性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化学反应
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钠和水中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故生成物中含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不可能只是氧化镁,铜在灼烧时与空气接触,燃料酒精和空气中都含有碳元素进行分析.【解答】解:A、二氧化碳为酸性氧化物,可以
与水反应生成酸,反应物中没有硫元素,不会生成硫酸,所以不可探究该反应可能生成硫酸,故A错误;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钠和水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可猜测产生的气体可能为氢气,故B
正确;C、氧化镁为白色固体,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不可能只是氧化镁,故C错误;D、铜在灼烧时与空气接触,燃料酒精和空气中都含有碳元素,猜测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故D正确。故选:AC。【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
的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推测,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13.下列不能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是()A.烧杯B.燃烧匙C.试管D.烧瓶或锥形瓶【分析】根据常见的用于加热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坩埚等.【解答】解:通过我们学过的知
识可知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和坩埚等;需要垫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漏斗、量筒、集气瓶等。故选:AD。【点评】本题很简单,考查可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了解常见仪器的
名称、用途、注意事项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燃烧B.酒精挥发C.锅炉爆炸D.矿石粉碎【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酒精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B、酒精挥发的过程中只是酒精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物理变化。C、锅炉爆炸的过程中有
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D、矿石粉碎的过程中只是矿石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物理变化。故选:A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15.初三课本有一幅彩图,其内容是一只漂亮的金丝雀和水中的金鱼生活“在一起”,制作这个鸟笼的高分子薄膜必须具备的性质是()A.绝热B.透气C.导电D.隔水【分析】根据高分子薄膜材料可做鱼缸,分析它有隔水性,根据高分
子薄膜材料可制鸟笼子,分析可知它有透气性.【解答】解:A、根据题目材料给出的信息,不能确定它是否有绝热性,故A错误;B、根据高分子薄膜材料可制鸟笼子,分析可知它有透气性,故B正确;C、根据题目材料给出的信息,不能确定它是否有导电性,故C错误;D、根据高分子薄膜材料可做鱼
缸,分析它有隔水性,故D正确。故选:BD。【点评】材料问题与能源、信息、环境等问题并称世界四大首要问题,特别是关于材料的分类、应用及对环境的影响,还有新材料的开发、特点、发展前景等,都是化学考查的热点.三.填空题(共5小题)1
6.如图是摄影师在印尼婆罗洲的卡加岛拍摄到的一幅有趣照片。研究人员猜测。猩猩可能是看到当地渔民用长矛捕鱼,于是学会了用树枝刺鱼的捕猎方式。(1)猩猩的这种行为属于条件反射。(填“条件”或“非条件”)(2)猩猩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浅(填“深”或“浅”)。【分
析】(1)根据猩猩的行为可知,是在一定的视觉刺激下进行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2)根据光的折射可知鱼的位置比实际问题要浅。【解答】解:(1)猩猩看到当地渔民用长矛捕鱼,通过视觉刺激,将活动与鱼联系起来,属于条件反射;(2)如图,猩
猩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浅。故答案为:条件,浅。【点评】解答此题要明确,条件反射就是: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通过一个学习过程,就是把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映的刺激同时给予,使他们彼此建立起联系,从而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起的联系。17.如图所示,
试管中盛有固体物质A,向试管中加入一种液体物质B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请你依据上述实验现象,对A和B的组合至少做出三种猜想(要求三种组合中的固体A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猜想AB猜想1猜想2猜想3【分析】液体B和固体A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气体,从而会产
生气体.【解答】解:试管中盛有固体物质A,向试管中加入一种液体物质B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反应是固体药品与液体药品反应,且反应产物中有气体,如实验室制氢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等.故答案为:猜想AB猜想1ZnH2SO4(或HCl)猜想2Ca
CO3HCl或MnO2、H2O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实验现象正确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同学们一定要熟悉常见的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8.根据要求选择适当仪器的序号填空。A.酒精灯B.镊
子C.胶头滴管D.细口瓶①液体药品存放在D②给药品加热的仪器A③取块状的固体药品B④取用少量液体药品C【分析】根据常用的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①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中;②给药品加热的仪器是酒精灯;③取块状的固体药品用镊子;④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故答案为:①D;
②A;③B;④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19.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产生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分析】物理变化和化
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根据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考虑本题.【解答】解: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而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的物质.化学变
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有时候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答案为:有新的物质生成;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和常伴随的现象,并能灵活运用.20
.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有①④⑥,因为在这些变化过程里,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的有②③⑤⑦⑧,因为在这些变化过程里,都生成新物质.①干冰升华;②钢铁生锈;③食物腐败;④蔗糖溶于水;⑤动物呼吸;⑥石蜡熔化;⑦米酒发酸;⑧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
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干冰升华、蔗糖溶于水、石蜡熔化的过程中没有学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动物呼吸、米酒发酸、植物的光合作用的
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①④⑥;生成新物质;②③⑤⑦⑧;生成新物质.【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四.解答题(共3小题)2
1.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尔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波义尔对这一意外的发现,做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了成功.从波义尔获得该成功的过程中,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分析】从观察、实验、假设、科学态度、顽强意志等方面来答.【解答】解:有准备的头脑不会对偶然的现象和结论放弃探究,这是创新与发现的一条途径.故答案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追求真知,永不疲倦是进行科学探究应有的品质.【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波义尔对科学态
度的体验.22.下列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CA.集气瓶B.烧杯C.燃烧匙D.蒸发皿、试管等.【分析】根据常见的用于加热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坩埚等.【解答】解:通过我们学过的知识可知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
烧匙、蒸发皿和坩埚等;需要垫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漏斗、量筒、集气瓶等.A、集气瓶不能进行加热,故选项错误.B、烧杯能进行加热,但必需垫上石棉网,故选项错误.C、燃烧匙可以用于直接加热,故选项正确.D、蒸发皿、试管
等均可以用于直接加热.故答案为:C;蒸发皿、试管等.【点评】本题很简单,考查可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了解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注意事项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产生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或出现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
助我们判断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如表中的观点是错误的,请你用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否定下列观点.序号错误观点否定例证例有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电灯通电发光是物理变化①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
化②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体,属于物理变化【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
体、生成沉淀等.【解答】解:有气体放出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反例: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有颜色改变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反例: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体,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
: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体,属于物理变化;【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