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PT课件 (3)-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ppt,共(17)页,826.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112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在南极地区,能量损失最小的是()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鱼—企鹅-虎鲸B.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须鲸C.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海豹D.浮游植物—鳞虾D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植物减少鼠因饥饿死亡鼠数量下降植物增加鼠食物增加鼠吃少量植物鼠
吃大量植物鼠数量增加生态系统总是在变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所具备的特征是①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②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③生
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不同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是有高有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单纯),生物种类越多(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弱)生态系统稳定性就
越高(低)。生态系统都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甚至导致生态危机。例如:欧洲移民刚到澳大利亚时,发现那里青草茵茵,于是大力发展养牛。后来牛粪成灾,造成牧草退化,蝇类滋生,只得引进以粪便为食物的蜣螂,才使牧场恢复原貌。森林生态系统比草
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要想再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哪一种生态系统更难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更难恢复讨论:那么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是外来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3、生态平衡的破坏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地震
、海啸、火山、泥石流、流行病等。②人为因素:过度采伐、放牧、捕猎等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为因素物种的无节制捕杀物种的盲目引进生物种类的变化环境因素的变化小结: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更大、更广泛、更直接。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和人
为因素往往共同作用,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1、措施:A、自然保护B、环境污染的监测和防治(1)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2)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建立环境污染监测机构,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1、右图是一个农田
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内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农作物害虫田鼠蛇蛙食虫鸟(1)该食物网中有条食物链。(2)如果将该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大的应该是。(3)该食物网中的各类生物间,具有竞争关系的是、
。(4)科学家研究发现,洪涝灾害可以使次年蛇的数量急剧减少,由此容易出现大量增多而使农作物受害。3农作物害虫和田鼠食虫鸟和蛙田鼠2:下图是一个密封的养鱼缸,它是一个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请分析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的原理(1)有稳定的_____来源。(2)各类生物数
量_______________。(3)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4)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___,能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微生物能利用和转化_____为_______
___。能量相对稳定其它生物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CO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动物粪便和动植物残体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3、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
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16004008001200甲乙丁D4:在以植物→美洲兔→猞猁为食物链的生态系统中,美洲兔和猞猁的数量变化
曲线如下图,请据图回答:(1)这个生态系统所出现的状态是[]A.永不平衡B.永远平衡C.短暂动态平衡D.较长时间的动态平衡(2)图中曲线表明猞猁与美洲兔的关系是[]A.寄生B.共生C.捕食D.竞争(3)猞猁被大量被捕杀后,美洲
兔的数量变化曲线会出现[]A.先上升后下降B.先下降后上升C.不断上升D.不受影响(4)猞猁被大量捕杀后,美洲兔的平均奔跑速度将会[]A.升高B.降低C.不变D.无法估计(5)图中所示的数量变化曲线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程度的_________能力,如果
向某一生态系统内部引入或引出一个或几个物种,受影响的将是______。DCAB自动调节整个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