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案-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

DOC
  • 阅读 9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46.000 KB
  • 2022-11-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案-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案-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2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0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案-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doc,共(4)页,46.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095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属于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2章第2节生态系统,共三个课时,今天设计的是第2课时食物链与食物网。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知识,知道了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概念,也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类型。这一

课通过认识和研究食物链将植物和动物之间联系起来,知道他们是互相受到影响的,为后面认识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做铺垫。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对于食

物链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对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还缺乏分析的能力,他们认为生物就是机械的记忆,当面对灵活的题目时,容易失分。本节课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和体验,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课的设计当中安排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充分体现了生活知识化,知识生活化

,最大限度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们是小班教学,共30名学生,班级学生很活跃,适合开展合作学习,为后面开展小组讨论学习科学知识的依据。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理解食物链和

食物网;会表示食物链;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概念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食物链,培养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激发保护

生物的情感。4、STS:可以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控制能量流动的方向从而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并且认识到技术和工具的创新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食物网和食物链的表示法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五、教学用具课件、有

关眼镜猴捕食的视频六、教学流程创设学习情境讲解食物链数一数食物链写一写食物链探究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综合能力拓展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2问: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答:地球问:灵长类动物中眼睛最大、耳朵最大的动物是谁?答:眼镜

猴。眼镜猴是热带和亚热带的树栖动物,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属于濒危动物。视频:眼镜猴捕食蚱蜢(设计意图:用视频引课,眼镜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科学的热情)问:刚才眼镜猴在捕食什么?眼镜猴与蚱蜢之间是什么

关系?蚱蜢是眼镜猴的什么?蚱蜢的食物是什么?答:眼镜猴在捕食蚱蜢;捕食与被捕食;食物;草二、食物链问:这三者之间如何才能清晰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答:用箭头表示,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问:什么是食物链?答:各种生物由

于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问:今天我们研究的主要是捕食食物链。他们在生态系统中对应的成分分别是什么?答: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生产者是指能制造有机物供给自己的绿色植物;初级消费者指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次级消费者是指以

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总结:能量和物质是沿着食物链前进的。问: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答:绿色植物——生产者。问:你知道的生产者有哪些?蘑菇是生产者吗?答:青草等绿色植物。蘑菇不是,是分解者。(设计意图:强调

捕食食物链的起点是绿色植物等自养型生物,蘑菇不是自养型生物,回顾了以前的知识,为后面书写食物链巩固基础)讲解: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为营养级,我们把生产者称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称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则是第三营养级。补充:腐生食物链:植物的枯枝、败叶→分解细

菌→氨化细菌寄生食物链:哺乳动物和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跳蚤寄生、秃鹫吃腐食等情况,与初中阶段讲的捕食食物链混淆,补充说明腐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让学生明晰概念)问:螳螂补蝉,黄雀在后中涉及的食物链。答:树叶→蝉→螳螂→黄雀;问:你还能说

出类似的俗语吗?其中涉及的食物链又是怎样的?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浮游植物→虾→小鱼→大鱼。(设计意图:巩固了食物链的书写,特别强调起点是生产者)问:在浮游植物、虾、小鱼、大鱼这四种生物,他们的数量有怎样的关系呢?答:浮游植物最多,虾其次,大鱼最少。3展示(图片):草

→鼠→蛇→鹰;草→蚱蜢→眼镜猴→蛇→鹰;草→鼠→鹰讲解: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构成了食物网。问:老鼠属于哪条食物链?老鼠的天敌有谁?老鼠的食物是什么?答:老鼠的天敌是蛇、鹰,老鼠的食物是草、小麦等

。归纳:一种生物不一定只处在一条食物链上,它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可以被多种生物为食。(设计意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种多样,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下一节课学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埋下伏笔)问:为了保

护眼镜猴,有人想把蛇捕完,请你分析下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答:蛇捉完,鼠、眼镜猴开始大量繁殖,蚱蜢被吃完,眼镜猴数量衰减,导致灭绝。问:我们得到的启示,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眼镜猴?答:大多数物种的灭绝是由于栖

息地的丧失,建立自然保护区。(设计意图:通过濒危动物眼镜猴面临现状的剖析,让学生明白要保护动物,保护他们的栖息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问:书本P49页图2-20的食物网。数一数有几条食物链,找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答:7条。草→蚱蜢→青蛙→蛇→鹰活动

: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地位写一写昨天吃过的食物,写出食物的主要成分来自于哪种植物和动物,比如,牛奶来自于奶牛,奶牛吃草,面包来自小麦,把他们连接成食物网。展示:学生的成果。(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写一写食物链和食物网,感受人

在食物网中所处的位置)问:有学生吃了青菜、小麦、水果,猪肉,猪肉来自于猪草,他们最终来源于什么?答:太阳能。三、能量流动的特点问:大家想知道自己十年后有多少重吗?大家每天吃多少食物?解析:每顿饭如果算作1两,早饭算0.5两,1两=0.05KG.我们每天

摄入的米饭就达0.125千克。1年是45.6千克,10年是456千克。某同学现在体重50千克,那么十年后他的体重是不是506千克呢?为什么?答:1、粪便2、呼吸作用消耗总结:获取能量是为了维持人正常的生命活动。(设计意图: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自己今后的样子很关心,十年后自己的体重学生

很是关心,再次达到学习的高潮,506千克这个数值引起了学生的惊讶,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为下面能量流动特点的导出打开了思路)问:这说明能量随着食物链的流动有着怎样的规律?是从谁流向谁的?方向是怎样的。答:逐级递减(10%~20%),单向流动。能量总是由被捕食者传入捕食者

体内,不可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因此为单向流动。4现实问题:一般情况下,为什么猪肉的价格比青菜贵?答:因为猪的营养级比青菜高,猪增重1公斤,需要吃更多的青菜,也就是说,人若吃猪肉的话有很多能量都损耗在猪吃猪菜的过程中了,

因此猪肉往往比青菜贵。(设计意图:生活中猪肉价格比菜高,学生都知道,但谁也没有从科学角度进行过分析,将生活中的问题搬到现实中,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科学)创设情景: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一样,也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5Kg玉米。你认

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A、先吃鸡,再吃玉米B、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先让学生选择并解释原因。(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流落荒岛的情景,生命危在旦夕,班级学生参与度高,献

计献策,并且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出最佳答案,说出这样选择的理由)展示:从未使用过农药的南极,却在企鹅体内检测出了DDT。DDT是一种20世纪上半叶广泛使用的一种杀虫剂,进入动物体内不分解,鸟兽体内积累的DDT含量比海水高出百万倍,造成富集现

象。思考:这说明什么问题?我们今后该怎么做?(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食物链角度思考,DDT等物质会随食物链而富集,呼吁大家保护环境)八、板书第二节食物链与食物网一、食物链1、定义: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2、表示:草蚱蜢眼镜猴蛇(生产者

)二、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九、教学反思本节课中学生气氛活跃,参与度高,成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本节课创设了许多情境,安排了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情趣,体现了生活知识化,知识生活化。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86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