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 (5)-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doc,共(2)页,33.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091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一、主要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所见的东西(新刺激)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联系、顺应,构建自己新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经验,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
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此,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1)重视情景的创设;(2)重视协作学习;(3)重视学习者参与;(4)重视丰富资源的设计等。二、教学目标1.教学内容
要点:(1)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2)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3)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4)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2.技能目标:能利用气球建立星系运动模型来类比宇宙的膨胀3..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树立科学的宇宙观,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
探索宇宙的兴趣。三、教材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地球与宇宙之后,来进一步探究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结局,内容比较抽象,难度比较大,但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四、教学重点:宇宙大爆炸理论五、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证据---
------星系运动模型的建立六、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霍金《大设计》中的一段话引入。我们个人存在的时间都极为短暂,其间只能探索整个宇宙的小部分。但人类是好奇的族类。我们惊讶,我们寻求答案。生活在这一广阔的、时而
亲切时而残酷的世界中,人们仰望浩渺的星空,不断地提出一长串问题:我们怎么能理解我们所处的宇宙呢?宇宙如何运行?所有这一切从何而来?又将变成什么模样?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里不会为这些问题烦恼,但是几乎每个人有时都会思考这些问题。———史蒂
芬.霍金《大设计》师:同学们思考过这些问题吗?正如霍金所说,个人对宇宙的认识是有限的,但人类对宇宙进行了大量探索。让学生看书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师生交流整理。完成学案任务一。活动2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共同点分析,
不同点分析,及原因。生共同点:地是球形的,都有一个中心,另一个转动。师:古人为什么这么认为?生:古人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师:古人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同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有不同的解释?师生一起分析原因,托勒密时代不能解释
空气西行问题,加上宗教原因。师:哥白尼在这种环境下是如何提出日心说的?日心说提出背景: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行星逆行问题不能圆满解释,本轮模型介绍。哥白尼通过20年的观测数据发现:每一颗行星,在地球上一年里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测到的运行情况都不相
同,但太阳和地球的距离在一年里始终不变。1609年,伽利略利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察木星时,发现了几颗卫星在绕着木星转动。地心说宣告结束,但日心说仍不占优势,日心说对行星逆行的解释,但计算数据和观测数
据不符。开普勒的椭圆轨道,对日心说的修正,使计算数据和观测数据相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对空气西行问题的解释,使日心说广为接受,活动3:日心说面临新的挑战: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太阳不是宇宙中心,银河系其他星系的存在即河外星系的存在,哈勃等人对星系运动的研究。从学生基础出发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测量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光谱分析方法及哈勃的三大发现。完成学案任务二。活动4:星系运动模型。已充气的气球代表宇宙,上面的各色小圆点,6个点,一个为圆心,另外5个在同一半径的圆周上均匀分布,代表星系。各小组同学假想自己在所选的星系上,问同学们如何
才能看到其他星系远离,生:向气球充气,即宇宙膨胀。请同学们思考:你认为哪个点代表“我们”所处的星系?我们怎么大致验证一下?同学们设计方案,实验。完成学案任务三。实验结论:我们无论在哪个星系都会看到其他星系远离我们而去,也就是星系间的距离在扩大。“
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活动6:大爆炸宇宙论及其证据黑体辐射的发现史,宇宙的婴儿照,及爱因斯坦的7个预言的证实。活动7:畅想宇宙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