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11《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含解析)

DOC
  • 阅读 6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73.000 KB
  • 2022-11-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MTyang资料小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11《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11《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11《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5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2.0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11《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含解析) .doc,共(8)页,73.000 KB,由MTyang资料小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983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时检测(十一)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榆林一模)英国汉学家蓝诗玲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解释说:“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

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解析:选B英国走私鸦片是由于英国在与中国正当的商品贸易中处于逆差,故A项错误;由于英国商品在中国没有取得巨大的收

益,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鸦片贸易是非法的走私活动,不能起到捍卫英国“自由贸易”原则,故C项错误;鸦片贸易是英国在中国获得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不能体现出其对英国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故D项错误。

2.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解析:

选D《南京条约》签订后中英并未完全停止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南京条约》后开放通商口岸事宜,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的方式使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错误;两国都认为自己获得好处,认识角度不同,故

D项正确。3.下表为两人对发生于1839年中英某次战役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林则徐(中国)义律(英国)英舰开炮后,关天培立即下令座船回击,并指挥各船协力进攻,多次击中窝拉疑号。接仗约有一时之久,窝拉疑号“帆斜旗落,且英舰原泊于清军舰队

的右侧,开战后,“(英军)倾泻了毁灭性的炮火”。“中国人以他们的固有精神回击,但是,我方可怕效力的火御且逃”,海阿新号亦“随同遁去”。力很快便显示出优势”。战斗进行了不到3刻钟,清军便撤退了。A.义律亲自指挥了战斗B.清军在战役中占据优势C.清军进行了英勇抵抗D.英军舰队率先退出战斗解析:选C由

材料“关天培立即下令座船回击,并指挥各船协力进攻,多次击中窝拉疑号”“中国人以他们的固有精神回击”可知中英双方在描述中都提到清军的英勇抵抗,故C项正确。4.1853年,由于反清组织小刀会占领上海部分地区,1853年至1854年间外国领事暂代清政府收取上海的关税。1854年6月,清政府

与美、英、法三国领事会谈并达成协议,成立一个由三名领事代表组成的税务司署——上海海关税务司。该机构的设立()A.使得中国的海关收入大量流失B.是清政府面临政治危机的产物C.缓解了清政府与列强间的矛盾D.标志着中国海关走向了近代化解析:选B材料没有说明所收关税归谁所得,也没有体现中外矛盾,故A、C

两项错误;“1853年,由于反清组织小刀会占领上海部分地区,1853年至1854年间外国领事暂代清政府收取上海的关税”可得出清朝统治的危机,故B项正确;单靠机构的设置无法体现近代化,故D项错误。5.(2019·宝鸡

一模)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严

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集中反映了清政府的软弱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解析:选B材料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华夷”心态,故B项正确;A项虽说法正确,但与题目主旨不符;仅据“治外法权”无法说明清政府的

软弱,故C项错误;中外势力开始勾结的事实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6.鲁迅说过,抽在中国人身上的三鞭,除了甲午战争,就是这两次鸦片战争。这种痛不仅是身体上的痛,更是心灵上的痛……下列最能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心灵上的痛”的一项是()A.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

元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增开天津为商埠D.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解析:选BA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内容,但是并未引起统治者足够的震撼,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统治者认为是有损“天朝上国”的颜面,故而造成“心灵上的痛”

,故B项正确;增开商埠在统治者看来是“身体上的痛”,故C项错误;D项是开设工厂,并未触动统治者的心灵,故D项错误。7.(2019·青岛质检)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逐次设立州、府

、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意识有所提升B.传统治边政策延续C.确立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D.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法战争之后,清政府国家意识有所提升,故A项正确。8.(2019·佛山一模)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

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B.舆论在国

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解析:选D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列强的干扰,只是提到清政府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舆论对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双方的评论,故B项错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

力的衰弱,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以得出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故D项正确。9.(2019·德州期中)甲午战争前,英国人赫德认为,中国的“陆军和海军,并没它自己所想象的实力”“(日本)料将勇猛进攻

,它有成功的可能。中国方面不免又用它的老战术,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由此可见,赫德认为()A.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具有决定作用B.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战术的落

后C.作战意志是日本取胜的充分条件D.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解析:选D军事实力只是战争胜负的一个方面,不具备决定性作用,故排除A项;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战术问题,故排除B项;日本取胜的因素不是赫德论述

的主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根据“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可知赫德认为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故选D项。10.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

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这一政策()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D

.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解析:选A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强调维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缓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矛盾,同时也保留清政府,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的优势地位

,故B项错误;列强在华存在利益的冲突,C项夸大美国“门户开放”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维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没有体现出美国在华势力范围的变化,故D项错误。11.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

评论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

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解析:选A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时期,我国南方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革命斗争,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清政府的信息,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时期,列强对整个中

国的侵略加剧,故D项错误。12.(2019·廊坊期中)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B.

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D.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解析:选D材料反映清政府外交事务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运作流程均初步向国际惯例看齐,这一过程体现的是外交的近代化,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

19·湖南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是各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古代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面临着自身的或大或小的边疆问题

。即便是分裂战乱,抑或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从未能中断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古代边疆问题也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朝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演进。近代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以后,中国的边疆危机与以往中国边疆问题性质截然不同。由于列强入侵的不断加深加剧,中国各民族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逐

渐凝聚成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材料二在19世纪,我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边疆研究专家,编著出一大批边疆研究新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边疆研究的高潮。这次高潮酝酿于康雍乾时期,形成于嘉道咸时期。嘉庆九年(1804年),祁韵士被遣戍伊犁,在此他编撰了《西陲总统事略》。也是在嘉庆年

间被遣戍伊犁的洪亮吉则著有《天山客话》《伊犁日记》。鸦片战争爆发后,姚莹在台湾击退英军五次进犯,却因此获罪而被贬官,在去往西藏期间写下著名的《康纪行》。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一批有关界务的著述和舆图也开始大量问世,这包括《

吉林勘界记》《滇缅划界图说》《广西中越全图》等。1842年,魏源编成50卷的《海国图志》。——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刘逖等人的著作(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问题与近代边疆危机的不同。(12分)(

2)依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中国边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边疆研究高潮形成的历史原因。(13分)解析:第(1)问,从边疆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分析不同所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

边疆研究著作,可知其变化为由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和研究转向中外边界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海外列强的研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研究边疆主要是由于清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开边、平叛、戍边等活动需要进一步了解边疆,清代学风崇尚“经世致用”,也促使知识分子关注边疆以及外

敌研究;根据材料二“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可知在近代中国研究边疆形成高潮主要是因为近代中外冲突增多,进一步刺激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另外,国内各地及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增多、士人执着的学术探求等也是边疆研究高潮出现的原因。答案:(1)前者

主要是由国内分裂、战乱、民族压迫引起,后者主要是外国入侵造成;前者是内政、民族问题,后者是国际、中外冲突;前者加快了民族融合,后者激化民族矛盾。(2)变化:由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和研究,转向中外边界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海外列强

的研究。原因:①清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开边、平叛、戍边等活动需要进一步了解边疆;②近代中外冲突增多,进一步刺激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③清代学风崇尚“经世致用”,也促使知识分子关注边疆以及外敌研究;④国内各地及与外国

经济文化交流增多、士人执着的学术探求等也是边疆研究高潮出现的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茶在英国时间概况1657年伦敦商人托马斯·加威在咖啡馆售茶,被认为茶在英国饮用的开始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陪嫁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

皇后高雅的品饮表率,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17世茶的零售价格每磅接近1英镑,这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六周的收入。东纪末印度公司进口每磅茶叶的费用为2先令4便士,但伦敦市场上的售价却高达14先令8便士16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做咖啡的生意时被荷

兰东印度公司占去先机,英国东印度公司放弃咖啡的贸易,可可在英国受到欢迎18世纪初可可主要供应国牙买加发生自然灾害,使得所有的可可农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英国降低关税,进口茶叶,降低价格卖给消费者172

7年大慈善家乔纳斯·汉维发表《有害健康、阻碍工业发展、并使民族贫困化的茶》一文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猛增,价格明显下降,饮茶逐渐在社会各阶层中得到普及18世纪后半期约翰·莱特森做了关于茶的一系列实验。如:将相同的牛肉分别置于茶水与清水中,结果清水中的牛肉

最先腐坏18世纪80年代东印度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1815~1833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设立一个奖项,悬赏给“能在英属地区发展具有中国规模的茶叶种植者与加工者”1822年英国人在印度北部山区偶然发现了漫山遍野的野茶树1826年杰克逊制成第一台揉

茶机1872年英国开始在印度设立现代化的茶叶生产基地1888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1889年中国茶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下降到10%以下——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

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先拟定一个论题,从材料可见,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中英茶叶贸易地位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饮茶在英国社会各阶层中得到普及,在正常的中英茶叶贸易

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中国降低茶的进出口关税,与此同时英国悬赏给“能在英属地区发展具有中国规模的茶叶种植者与加工者”“制成第一台揉茶机”“开始在印度设立现代化的茶叶生产基地”,增加英国茶的市场竞争力,最

终导致1888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最后指出这一变化的实质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答案:论题:19世纪英国在茶的竞争中超过中国阐释:18世纪末期,饮茶在英国社会各阶层中得到普及,英国真正成为全民饮茶的国家,但在同中国茶的贸易中处于入超的地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政

府采取了种种措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降低茶的进出口关税;悬赏茶叶种植者与加工者,开发新的茶叶种植基地,按照现代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更新茶叶加工技术,引入机器生产。至19世纪末,英国成功挤占了中国茶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总之,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

上的英国,在茶的竞争中,战胜了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中国,并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参考选题:可以从任意时段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拟定论题,如:政府政策影响茶叶的传播;英国与荷兰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科技、伦理影响茶叶的推广;茶叶的传播推动技术革新。)

MTyang资料小铺
MTyang资料小铺
原创资料,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资料。
  • 文档 28312
  • 被下载 11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