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常见的碱》教案 (2)-九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docx,共(5)页,204.661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823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4常见的碱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用途。(2)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3)学习总结碱的通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碱的有关性质解释有关生活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
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NaOH和Ca(OH)2的性质教学难点:碱的化学性质仪器
试剂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点滴板、烧杯、软塑料瓶、橡皮塞、分液漏斗、烧杯试剂:NaOH、Ca(OH)2固体及溶液,稀硫酸、稀盐酸、CuSO4溶液、二氧化碳气体创设情境【回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对比的方法学习了硫酸和盐酸这两种常见的酸,并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酸的通性,同学们能否描述酸的通性?
【回答】酸的五点通性【意图】通过复习,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引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新课物理性质探究【引入】常见的碱有哪些呢?他们有没有通性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设疑】常见的碱有哪些?【齐答】氢氧
化钠、氢氧化钙等【讲述】研究物质的性质一般先从物理性质入手,下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并思考。【实验一】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于表面皿中【观察】学生充满好奇感【回答】氢氧化钠为白色片状固体,氢氧化钙为白色粉末状固体。【意图】通过实验增强对比性充分把握物质的异同
【设疑】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这可能与什么性质有关?【回答】强腐蚀性【展示】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试剂瓶标签【讲解】当然,氢氧化钙也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它俗称消石灰、熟石灰,所以使用时也要注意安全。【意图】通过标签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安全实验的操作意识。【继续探究】继续观察氢氧化钠固体表面的变化【回答】氢氧化钠表面逐渐变潮,少量已经溶解了,形成了溶液附着与固体表面【设疑】同学们观察真仔细!这个现象叫做“潮解”,这说明了氢
氧化钠固体具有什么性质?是什么变化?【回答】吸水性,属于物理变化【追问】利用这个性质有何用途?【思考】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讲解】碱石灰固体干燥剂(介绍成分、装置和干燥范围)【实验二】将一药匙的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
固体加入3mL水中振荡,并触摸试管壁。【体验】氢氧化钠溶于水,感觉试管壁发烫,而氢氧化钙形成了悬浊液。【结论】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解放热,水溶液有滑腻感,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有较强的感性认识总结归纳【总结】一、常见的碱的性质(一)物理性质【意图】
将性质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总结,一目了然化学性质探究【过渡】常见碱的化学性质如何?让我们进行以下探究吧!【展示】探究内容(二)化学性质1·cn·jy·co【意图】将需要探究的内容列出,有利于学生进行实验,增强实验的目的性【提问】在这张表格中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呢?
【回答】1、这两种溶液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变红;2、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3、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意图】发学生回忆,激发学生原有认知,有利于学生知识层次的进一步提升【实验三】两份NaOH溶液+(分别)石蕊、酚酞(分别)观察颜色
的变化。【结论】碱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启发】还有些反应能否发生,现象如何,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实验四】二氧化碳气体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无明显现象【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求学生设计实验说明【意图】通过实验产生认
知冲突,激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学生合作探究】利用压强的变化,充分联系已学知识,利用身边仪器和物品学生想到以下方案:①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②在软塑料瓶中充满二氧化碳,然后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观察现象等等(部分方案如图)【意图】学生借鉴之前学过的一些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发挥创新思维,设计各种形式的实验装置。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验设计【表达交流】各组汇报自己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意图】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评价
,体现探究的开放性。【质疑】上述实验真的能说明发生反应了吗?实验设计严密吗?如何排除水的干扰?【设问】生成什么物质【学生讨论】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上几个实验都需要设计对比实验,才比较严谨【实验五】两个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加碱的瓶子变得
更瘪。【得出结论】确实发生了反应。【归纳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控制变量排除干扰。【意图】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等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体现探究的严密性,深刻性。【引导】是否还有其他方法?【讲述】我们不要立即实验,先分析需要研究的问题,选择最佳实验方案【总结】研
究一个问题我们有多种方法,同样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在探究过程中一定先设计好实验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实施【实验六】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滴加NaOH溶液,振荡,瓶子变瘪,反应后,加入稀盐酸,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瓶子又恢复为原状(如下图)
【讨论】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减少或者证明反应产生了碳酸钠,有人说用酚酞,有人说加盐酸。【讨论并实验】各组在点滴板上做碳酸钠溶液与酚酞的反应,发现碳酸钠也能使酚酞变红色,不能用这个方法。在试管里做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实验,没有气泡产生,可以用这个方法。【意图】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反思问题的学习
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目标意识和优选意识增强学习兴趣,进行方法教育。【思考】请模仿CO2与Ca(OH)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2【思考】工厂烧含硫煤会产生大量SO
2,污染环境,一般可通过NaOH溶液吸收,为什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程式】SO2+2NaOH==Na2SO3+H2O【思考】用所学知识分析:如何保存NaOH固体?能否用NaOH来干燥CO2、SO2等气体?【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表
面皿上的NaOH固体已变质?【来拓展应用【提问】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实验室应当如何保存?为什么?【回答】应当密闭保存,因为既能吸收空气中水蒸气而潮解,又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意图】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性质介绍【联系】学习酸
的性质时,我们就已经知道酸可以与碱反应了,请同学们尝试写出NaOH、Ca(OH)2,分别于稀硫酸、盐酸反应的方程式。【思考讨论】书写方程式【实验七】(试管+CuSO4(FeCl3)溶液+NaOH溶液蓝色(红褐色)【思考讨论】请完成下列化学方程
式:NaOH+CuSO4——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NaOH+FeCl3——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演示】澄清石灰水与硫酸铜溶液混合【
讲解】这是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发生的反应【拓展】“波尔多液”由来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总结归纳【总结】(二)化学性质【意图】性质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总结,一目了然【归纳】碱的通性1、碱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2、碱能与非金属氧化
物作用生成盐和水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4、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提问】碱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思考回答】不同的碱在溶液中都能产生相同的OH-【意图】指导学生从物质的组成结构分析物质的性质,初步形成物质的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质
的观点。为后面学习酸碱中和反应作铺垫。拓展应用【提问】常见的碱有哪些主要的用途?交流讨论并回答【意图】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学能力。板书设计常见的碱一、常见的碱的性质(一)物理性质(二)化学性质碱的通性:1、碱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2、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作用生成盐和水3、碱能
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4、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二、碱的用途1、氢氧化钙用途:改良酸性土壤、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建筑2、氢氧化钠用途:教学反思:本节教学遵循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以充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
。注重学法指导,紧扣研究化学物质的主线,通过对比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顺序认识化学物质;重视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体现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