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1-科普版地理八年级上册.docx,共(5)页,5.855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82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河流和湖泊----长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清楚长江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2.使学生知道长江的主要支流及长江流经的省、直辖市
、自治区;明确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3.使学生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重点和难点:重点:长江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长江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难点:长江水能巨大的原因;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唱<长江之歌>学生欣赏谈感受,引入课题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一)长江的基本概况[学生回答]略[讲解]学习一条河
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长江
的概况。二学习新课1出示自制微课《长江的基本状况》学生观看后按照白班提示对知识进行梳理1发源地全场流入海洋经过省区地形区2河流分解点经过的城市群支流3河湖水利枢纽工程学生汇报结果,并对不清楚的地方提出疑义,教师带领学生归纳总结讨论一:长江经过十一
个省区,但是没有结冰期,为什么?长江水能最丰富的河段在哪?过渡古往今来,长江作为中国第一长河横贯在中华大地上,默默没的为中华民族贡献着自己。节下来我们把课前搜索的资料那出来小组交流一下,长江对我们的贡献在哪》也就是长江的价
值有哪些?(二)长江的价值小组讨论后找代表回答讨论二:为什么赋予长江两个美称“黄金水道,水能宝库”教师总结:黄金水道---说明长江通航里程长水能宝库---说明长江水能丰富归纳长江的价值:灌溉渔业电力防洪等过渡;对于长江而言可能
有更夺得价值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长江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富有,宽厚,深邃,高远。所以,许多人文墨客用手中的妙笔抒发着对长江的赞美,但是长江在带给我们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害。长江存在着就巨大的忧患,长江的忧患在哪哪呢?(三)长江的忧患和治理
1出示发生在长江河段98年特大洪水视频过渡:洪水无情人有情。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解放军战士,为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与洪水顽强抗争的画面,相信一定会触动我们每个人的心弦,大家想想长江最大的忧患是什么?将常发生在哪个河段?为什么?教师带领学生归纳:长江最大的忧患:洪灾。经常
发生在中下游河段原因: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长江流经亚热带地区夏季多暴雨,丰水期长,一旦暴雨来临,干支流同时涨水;人们乱砍乱伐,围湖造田讨论三:既然长江存在着这样的隐患,应该如何防治呢?《重要的是加强水土保持---禁止乱砍乱伐退湖还田,植树造林长江水能丰富,有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在开发时我国领
导人也非常的重视,一起来看4月25号习近平主席考察长江的视频,体会其感受?教师小结:为了让长江发挥更大的价值,在开发的过程中一定注意保护,真正做到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四)长话短说谈收获最后其唱歌曲〈长江之歌〉再一次感受个词的意境,感受长江的壮
美!(五)教学板书河流和湖泊----------长江一/长江的基本状况1全长发源地注入海洋经过省区地形区2河段分界点支流湖泊3水利枢纽工程二长江的价值发电防洪灌溉渔业三长江的忧患和治理(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的体会
就是: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动眼、动耳、动笔、动脑,调动多种感官来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快乐学习,有效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和谐的生命课堂。本节课能够在恰当环节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尤其在结束环节结合身边的现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增强
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本节课内容得到升华。与时俱进的拓展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对于社会中的热点,要予以关注,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