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3《原子结构的模型(一)》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doc,共(3)页,113.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783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3原子结构的模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具体内容,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3.了解卢瑟福实验现象和建立猜想的过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查找、收集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根据分
析获得的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模型建立的发展过程,体念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感受科技发展和科学进步之间个关系。【教学重点】原子模型的逐渐完善的过程、原子结构修正过程中科学家质疑精神、证据意
识学习。【教学难点】卢瑟福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得出。【课前准备】课件(含视频或动画)、原子核和原子体积比的资料查找布置、轻重相差较大的二球、磁铁、小钢球、大灯杯、呼啦圈(2个)、学习单、橡皮泥(彩色多种)(分8组)、小白板配笔+擦(分8组)、黄豆类小颗粒多粒(分8组)。【教学设计】教学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说明引入新课展示水电解实验动画,提问:水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而原子是化学反应中最小颗粒,那原子真的不能再分了吗?若能分,请根据你的学习认知在学习单画出“原子”形状。结合电解水实验,分析得出水分子是由更小的
微粒构成,这种粒子叫原子。在学习单上画图,画出实心球模型。先让学生自主构建原子模型并以此为“底型”不断进行与后续学习中新知进行比较得出修正。原子是怎样的微粒呢?科学家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踏上了探究之旅。实心球模型的得出1
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概念,建立了原子的实心球模型,为近代原子论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习:(1)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2)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3)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活动一:利用橡皮泥制
实心球模型并摆放在学习单上。动手体会增加感性直观的体验,对原子的发展通过过程进一步深刻认识西瓜模型的得出视频学习: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呢?1.原子内有带正电的物质。2.带正电的物质是怎
样分布的呢?活动二:利用橡皮泥制西瓜模型展示汇报,并摆放在学习单上。通过先独思画图再组内交流完善。汤姆生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画图,和课件上对照。电子分布性问题让2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其中。学生自行阐述并自圆其说,使学生学习动态调整完善汤姆生的模型继
承了道尔顿模型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个不同?仍旧是球体,且是实心球,但是可以再分,电子镶嵌其中,因为发现了电子。核式结构模型科学背景:1909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学生一起,用带正电荷的a粒子轰击金属箔。【本意是论证西瓜模型】
视频:实验装置+现象再现;[来“慧眼识矛盾”:现象差异产生原因?模型改进。用粒子撞击探测、推断微粒内部结构是现代常用研究方法。[来源:学科网]通过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说出实验现象,对应的实验现象推导的结论。演示:轻重球撞击现象;吸引的两物体近距离旋转稳定。了解装置;预测西瓜模型背景a粒子
轨迹;描述现象:1.大多数的a粒子直接通过。2.少数a粒子发生偏转。3.极少数被弹回。1.大多数的地方是空的,中间有一个核,电子分布在核的外面。2.核很小、但是所占质量很大的核。3.电子在核外绕核高速运动。通过直观动画模拟让学生能有直观,并将抽象的模糊的微
观放大展示。“电子绕核高速运动”借用旋转实验来说明,不过与真实还是有一定不符性。同学间模型间存在差异集中在:(1)电子是集中一堆或随意吗?(2)电子个数是随意吗?活动三:利用橡皮泥、黄豆等制核式模型展示汇报,并摆放在学习单上。画出氢原子的行星原子模型课
堂中设计较多的学生简易活动让微观的学习可视化。电子分层模型1913年,丹麦科学家波尔认为,带负电的电子之所以不会掉到带正电的电子核上的原因是由于电子在固定的稳定轨道上分层运动。如何分层呢?学习拓展:原子中电子分层排布
规律。展示氢、氦原子的模型,让学生找出分成几层,每层有几个电子,感受分层模型。练习:锂、镁原子结构(告知电子数)学生自学理解。学生观察学习。活动四:对前面的模型再加工。学生练画,并利用白板技术等进行评析。重点感知,通过发现-结论-模型-对比的过程感知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发展完善过程,
在感知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各种能力和加深情感体验。深入:以磷原子(15个电子)为例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练画氢、氦、锂、镁原子结构示意图,并组间互评。及时巩固分层模型和行星模型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分层模型和行星模型基本相同,
但是对核外的电子排布做出了修正。学会比较,并深刻发展的过程。电子云模型现代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电子在原子核外有点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点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如果将每次出现的地方都点上一个点的话,这些点就会像云雾一样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观看动画演示感受电子云模型。充分地利用自
己的学习历程来更深刻认识小结原子模型修正发展过程用学生自制模型进行过程体验原子原子核还有可分结构吗?3核的结构带着问题自学P44:(1)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其结构又如何?(2)为什么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找出原子中的数量等量关系;结合自
制模型或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思考学习。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图片、动画等技术利用记学生类比思考以助思维提升。为了更清楚的认识认清各种原子模型的具体特征,通过让学生画一画,认一认,说一说的方式,学生能
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原子很小,原子中的电子更小,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比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夸克结构→质子或中子;以氧原子为例分析原子的结构及物质层次思想。1015分之一,如果原子有鸟巢那么大,原子核就
是其中的乒乓球。通过电脑、书本等各种查资料的方式得到。通过查资料知道半径的差异计算得到。图片说明。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原子模型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新模型的建立分别和什么新的发现有关。阐述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会科学进步的不易。感受科技发展和科学进步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来源:学科
网]知道假说的修正离不开实验的证据。自主小结更好将本节课学习从知识、技能梳理,更对科学家的研究质疑、证据精神进行感悟。也了解了学习方法的多类性。巩固课堂:练画碳、氧、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练习课堂、课余的再学习可让学生更及时巩固,
同时延续学习激情。课外学习:1.《校本作业》、预习同位素。2.继续查阅相应的资料,让学生相互交流,或者出一期黑板报或小报。教学感悟学后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