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案 (2)-八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docx,共(3)页,15.364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779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2、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教学重难点:1、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的途径2、通过读循环图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教学过程:一、引入:大气中氧气不断被消耗,又不断地产生,是
否保持恒定?二、展开:思考与讨论:1.你养过金鱼吗?你有什么办法能使鱼缸内的金鱼活得久一些?2.你知道养水草的作用吗?活动:1.取两个封闭的玻璃钟罩,在A中放入蜡烛;在B中放入植物和蜡烛,然后将两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2.观察A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
间为;而B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为。3.B钟罩内蜡烛燃烧所需的氧气来自于,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4.从实验结果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生:钟罩内存在氧气的循环思考与讨论:为了让B钟罩内蜡烛能较长时间地燃烧下去,在设置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在以上实验的密闭小系
统中,实现了氧的循环利用。那么,自然界中的情况又是怎样呢?介绍:自1910年科学家开始测定大气中氧的含量以来,氧的含量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问:这能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自然界中也存在着氧气的循环思考: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氧气循环的呢?生讨论得
:植物的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微生物的氧化分解、金属的锈蚀。。。。读右图: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哪些?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什么?(书上的图比较复杂,学生容易看混淆。因而对学生进行提点,从两种不同颜色的箭头着手)总结: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
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称之为氧循环!思考与讨论:在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的叶都掉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下降。北方的人会有感觉缺氧吗?(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提点下,
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氧气会减少,为什么会没有缺氧气的感觉呢?)生:其他地方的氧气会流过去总结:即使北方的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可是地球的其他地方照样会有很多的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通过地球大气循环在全球进行气体环流。过渡: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
自然界中的碳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大气中碳的气态化合物主要是二氧化碳,与氧一样,碳在自然界也是可以循环的。读右图: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有哪些途径?并完成以下填空。思考与讨论: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
油等燃料。这对碳循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生:学生基本能回答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大幅升高,破坏自然界的碳平衡,带来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巨大的自然灾害。过渡总结: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
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思考与讨论:如果自然界中碳——氧平衡不能保持,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会导致什么后果?活动:取2只塑料杯,各装1/2清水,在1只盛水的塑料杯上盖一块玻璃片。把它们同时放在太阳光下晒1小时左右,然后分
别测量水温:________的杯内的水温高。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得:太阳光能透过玻璃,使水面温度升高,而水面的反射却很少能穿
透玻璃,所以水温较高。思考:温室为什么会保温?总结:太阳光透过温室地玻璃后,会使室内地面温度升高,而地面的辐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因此温室具有保温作用。进一步提问:那么大气为什么能保持温度恒定?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
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的作用,从而产生“温室效应”!总结: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CO2)外,还包括水蒸气(H2O)、臭氧(O3)、氧化亚氮(N2O)、甲烷(CH4)、氢氟氯碳化物类、全氟碳
化物及六氟化硫等,统称为温室气体。对全球升温的贡献百分比来说,CO2由于含量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约为55%。读图思考:温室气体所起的保温效果真如图3-88一样吗?生:一百分的太阳辐射只有一半透过大气层进入地表,地面通过地面辐射到大气中只有百分之五穿过大气,其余都被大气
被反射会地球内。思考与讨论:温室效应”有什么利弊?利: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思考与讨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温室效应”的加剧?课内
练习:1、森林的大量砍伐,会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产生什么影响?2、为什么把动物和植物同处在一个空间里,能延长动物和植物生命活动的时间?三、板书: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