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氧气和氧化》(第二课时)教案-八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doc,共(9)页,80.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769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氧气和氧化》第二课时课时1授课对象初二学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燃烧的两个条件2、了解灭火的原理3、掌握火灾自救的常识。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认识科学
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2、参与实验和交流,完善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运用燃烧的条件去选择灭火方法,亲身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利
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教学准备500mL烧杯1个、100mL烧杯2个、酒精灯、镊子、火柴、剪刀、蜡烛2个、棉花、小块煤、小木条、小石子、水、湿抹布、沙土。教学过程导入过程【介绍】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
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设问】问得好。事后科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通过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呢?【新课引入】通过刚才
的故事,我们大家肯定有一个疑问:草料为什么就成了“纵火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教学步骤(重难点突破的过程、巩固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介绍】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
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设问】问得好。事后科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通过这
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呢?【新课引入】通过刚才的故事,我们大家肯定有一个疑问:草料为什么就成了“纵火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板书】燃烧和灭火自救一、燃烧2、燃烧的条件[学生提出问题]战舰上为什么失火了呢?[学生发表感想)如:1.想
到一艘宏伟的战舰在大火的作用下付之东流。2.能够想象出全舰官兵、战马当时的求生欲望有多强。3.想知道草料为什么就成了“纵火犯”呢?4.想到大火是多么的无情。„„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设问】为什么草料成了“纵火犯”?【过渡】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草料燃烧,但草料的燃烧导
致了一艘战舰的毁灭却是事实。草料具备了哪些条件就可以燃烧呢?下面,我们就来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学生猜想]1.有人故意把草料点着了。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扔进草料里了。3.草料达到了一定的温度。„„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活动与探究】大家
猜想是否正确,需要用实验加以检验,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实验前我们应制定计划,设计出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探究实验。主要实验方案:(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
小木树立学生对猜想要做出证实的意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条和一块小石子,放在酒精灯上点燃(2)分别点燃两只小蜡烛,将其中的一只用烧杯罩住(3)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团棉花和一小块煤,放在酒精灯上点燃等。合作精神,培
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得出结论的能力、【投影】展示学生的探究方案并点评。[学生汇报交流](1)现象是小木条燃烧,小石子不燃烧。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2)用烧杯罩住的蜡烛熄灭,另一支正常燃烧。说明:燃
烧需要氧气。(3)棉花团点燃,小块煤点不着,说明:燃烧要有一定的温度。使学生养成细致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件展示】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白磷和红磷的燃烧实验,请思考:1.根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并结合我们自己做的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铜
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评价]非常好,希望大家以后能继续保持这种积极思考的热情。【教师补充】:1.白磷的着火需要氧气和一定的温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点很低,只有
40℃,因此,铜片上的白磷能被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温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以上,仅靠热水加热是很难达到的。这二者的对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温度。2.热水可以使白磷达到着火点温度,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的存在。板书(1)
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着火点【评价】非常好,我们已经知道了燃烧的条件,那么到底什么是燃烧?(教师点燃一支蜡烛作演示)【板书】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学生回答看燃烧现象,归纳燃烧的概念。【教师补充】可燃物燃烧时,都需要一个最低温度,也就是着火点。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大家看一下投影。【投影】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只有在同时具备了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时,才可能有燃烧发生,这三者缺一不可。【设问】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哪位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
在“欧罗巴”号上,草料为什么成了“纵火犯”呢?【过渡】基本上正确。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是如何解释这件事的呢?[回答]由于“欧罗巴”号船舱里堆放的是草料,第一个条件就具备了。草料太多太实,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投影】草料会和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这种氧化反应进行得很缓慢,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地发光发热,叫缓慢氧化。例如铁生锈也是一种缓慢氧化。物质在缓慢氧化的过程里也产生热,不过放热速度很慢,平时觉察不出来。由于“欧巴罗”号船舱里堆放的草料太多太实,空气不流通,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
越积越多,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着火点是指物质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而可燃物燃烧,只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跟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因为这两个条件都具备,所以草料不经点燃,便自行燃烧起来(这种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燃烧,叫自
燃),成了“欧巴罗”号的“纵火犯”。气不能流通,使得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所以草料不经点燃,便自行燃烧起来。【拓展】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投影】图片,并讲述: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是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
,我们不但要善于利用火来进行生产,还要学会如何防止发生火灾。小组讨论回答:主要有两方面:利和弊。充分发挥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转折】一旦发生火灾,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下面我们来一个灭火竞赛。请你设计不同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供选用的仪器用品:水、湿抹布、沙土、镊子、剪刀。你甚至可以尝试不用上述物品,只要能灭火就算成功。【板书】二、灭火方法: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3、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分析实验原理。3分钟后到讲台上演示并回答。其他同学观察并倾听,提出异议并改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锻炼表达能力,养成既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讲述】假如你是校领导,你会给学校的哪些地方配发哪种灭火器?为什么?【提问】小
火我们可以扑灭,如果火势太大,我们如何自救,如何逃生?打119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践,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对,火警没来之前呢?【演示】下面老师做的的实验会给你们一些启示。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然后用烧杯罩住。谁猜想哪支先灭?如果我们把实验中的烧杯看做是着了火的
房间,这个实验就成了火灾模拟实验,实验的结果对我们在火灾中自救有何启示?【投影】我们先要用湿毛巾捂住口和鼻,避免吸入有害的烟尘,然后匍匐前进。要趴着走,因为烟在上边。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对科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能利用科学知识解释一些现象。真正做到“从生活
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作业】根据自己住宅及周边环境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学生课后完成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我们知道了什
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知识)。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才能燃烧,一是有氧气,二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灭火的方法,发生火灾时的自救措施。使学生明确本节所学,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反思,了解教
学效果。【结束语】燃烧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了它的规律才能趋吉避凶。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板书设计燃烧和灭火自救一、燃烧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2、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着火点二、灭火方法: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
隔离。2、隔绝氧气。3、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教学反思优点及可取之处:1、注重课堂的引入(善于抓学生的眼球)。简单的引入,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从而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也就自然进入了教学的第二环节。2、注重双基教学。创造性地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的方式轻松掌握本
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实验中既使自己的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又让学生在实验中巩固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堂课紧紧围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学习,为以后的实验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注重从多角度辨证地学习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采取了小组
讨论,让多个学生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加以对比学习,在对比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结论。整堂课气氛活跃,这样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4、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整节课留给学生足够的实验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操作,去感受,去体验那成功后的喜悦。通过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对学生实验情感的培养,也
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足之处:最大的缺陷在于:学校实验室没有白磷和红磷,学生不能亲自动手体验,只能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一)学生方面:两极分化现象出现,学生课堂举手发言的面还小。(二)教师自身1、有时我在教学过程中说得多了一点,学生主体体现不充分。2、某些细节掌
握不是很精确,课堂用语不够精炼,老师讲课和学生实验时间搭配不够合理。3、虽然我设计了各项任务,但落实得不是很好,有部分后进生完不成任务,造成了夹生现象,而且因为学生的层次不一,不能做到面面俱到。4、在时间掌握上还欠妥。总之,对于这节课的教
学工作,我还要多反思,多学习,《科学》是一门综合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因此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多向他人请教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落实新课程理论,多关注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和热点,这样才能上出“综合”的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