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二节 极地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教学设计1-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下册.doc,共(7)页,32.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69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极地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具体情况。2、了解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类对两极地区的科考和保护等,使学生能够解释一些现象和问题。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
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对两极地区开展科考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南极科考时间及原因。教学方法注重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练习法、讨论法。(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课前准备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预习课文;搜集南极地区的有关图片和和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两极地区的相关材料和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认识波波极地大学的同学:白熊、科考员、记者、机械师、队医和厨师。极地大学的同学们在极地大学里,通过网络学习的课程除了有科普科外
,还有科考、环保两科,如果通关试题都答对了,就可以顺利毕业踏上极地之旅了。设计意图:通过虚拟极地大学的学习,很自然地引出对极地地区的考察研究,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二、新课学习(一)天然的实验室科考课:科研人员介绍:丰富的矿产资源、淡水
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原始的自然环境,是我们天然的实验室。关注科考装备:由队医介绍个人服饰:防寒服的颜色,多为红色、橘色等鲜艳颜色,不用灰色或白色,以利于在雪地发生危险时容易搜救。太阳眼镜的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防紫外线灼伤,防雪盲,极昼时造成夜间假象利于睡眠。避免使用金属镜架,金属降温快容易冻伤
脸部皮肤。由机械师介绍交通工具:交通工具今昔对比过去的交通工具多为狗拉爬犁,甚至还有驯鹿爬犁。现在多数是卡特雪地车、雪地艇和雪地摩托。在南极内陆考察时,除了面临高原缺氧、低温酷寒的考验,一路上还会经常遇到暴风雪、
白化天、地吹雪等恶劣天气。在这种天气开车,只能依赖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导航,根本看不见路,等于闭着眼睛开车,非常疲劳,由于看不清路面,无法避让一些大的雪丘,车颠簸得非常厉害,对车辆、雪橇损害较大,车辆发生故障时,现场很难维修。由队长介绍科考站: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南极科考站
泰山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波波建站时间谜团:1.为什么南北极地区建站时间不同?南北半球季节相反。2.为什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1或2月?这时是其暖季。3.我国未来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站名征集中,欢迎大家踊跃为新站命名!在
极地采雪样和冰芯:为极地采血化验──取冰芯抽样调查法:研究冰芯、雪样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状况。【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模拟科考队中不同身份人员对极地地区的不同感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极地科考的热情。承转:人类的足迹越来越
多地出现在这两块净土上,因为没有约束,过度捕杀动物而破坏了这里的生态平衡,接下来波波他们开始研究环保主题内容。(二)人类的共同财富环保课:模拟参观博物馆中大海雀的标本,悼念“北极大企鹅”,并说出类似的案例,谈谈自己的感想。2、人类的共同财富沉痛悼念
大海雀北极曾经有过和企鹅走路形态相似的鸟——大海雀,因为人类捕杀而灭绝了。现在波波只能在博物馆看到这个与自己家族貌似的鸟标本了。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案例?两极地区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南极
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球网综合报道】澳大利亚最长寿老人(AlfredDate)响应菲利普岛企鹅基金会的号召,为岛上因石油污染而濒危的小
企鹅织毛衣。据了解,由于石油污染严重,岛上不少企鹅的皮毛都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石油。工作人员担心企鹅清洁身体时会误食石油,决定招募志愿者为企鹅织毛衣。109岁老人为企鹅织毛衣【环球网综合报道】澳大利亚最长
寿老人(AlfredDate)响应菲利普岛企鹅基金会的号召,为岛上因石油污染而濒危的小企鹅织毛衣。据了解,由于石油污染严重,岛上企鹅的皮毛都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石油。工作人员担心企鹅清洁身体时会误食石油,决定招募志愿者为企鹅织
毛衣。【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感性图片,水到渠成地介绍相关条约,让学生感悟两极地区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其现实意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三、结论总结观察极地科考三十年纪念邮票和杆栏式建筑,说出这两种建筑分别在哪里
,其环境有什么特色?学生:一个在南极,气候酷寒,为防止风雪吹蚀建筑底部而悬空。一个在气候湿热地区,为了通风和防潮湿而建。这是建筑与环境相适应的典范。观察极地科考三十年纪念邮票和干栏式建筑,说出这两种建筑分别在哪里,其环境有什么特色?一
个在南极,气候酷寒,为防止风雪吹蚀建筑底部而悬空设计。一个在气候湿热地区,为了通风和防潮湿而建。这是建筑与环境相适应的典范。【设计意图】对比极地建筑和干栏式建筑,引发学生对建筑文化迁移的思考,探究其原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四、课堂练习2012年4月8日,历经163天,通过总共2.84万海里(其中
冰区3900余海里)的航行,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各项考察任务,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根据材料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起航地点是首先到达的考察站是,再经过洋到达另一考察站。(2)当考察队
员在中山站考察期间,我国正值季,南极地区正值(极昼、极夜)期。(3)考察船在返回时,又经过了(国家)的开普敦港、(国家)的弗里曼特尔港,最后回到我国的港。(4)根据所学知识,请写出南极科考的意义。参考答案:(1)天津中山站大西(2)冬极昼(3
)南非澳大利亚上海(4)特殊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解析:(1)从图中观察可知,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起航点是天津,首先到达中山站,再经过大西洋到达长城站。(2)考察队员在中山站考察的时间是
12月初,是南极洲的夏季,有极昼现象,而此时我国正值冬季。(3)从图中得知,考察船在返回时,经过了南非开普敦港、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最后回到我国的上海港。(4)进行南极科学考察具有重要意义:南极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
”:它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它的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它的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五、作业布置完成学习探究的基础梳理和综合测评。六、板书设计极地科学考
察和环境保护1、天然的实验室(1)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环境等方面的科学研究(2)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黄河站2、人类共同的财富(1)人类的滥捕滥猎,生态环境受到了威胁(2)《南极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