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预防犯罪》教学设计1-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docx,共(5)页,20.408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5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5.2预防犯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2.知道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3.知道刑法的含义及分类。4.青少年要预防犯罪、自觉守法。能力目标1.提高对刑法和犯罪的认识。2.能够辨别犯罪行为,认清不良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3.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
守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提高对犯罪三个基本特征的认识,树立底线意识,自觉遵守法律。2.知道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制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识。3.预防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频《人民的名义》从这一视频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导学提纲认真阅读教材P52-57内容,独立思考完成下列问题(时间8-10分钟)1.什么是刑法?2
.什么是犯罪,犯罪具有那三个基本特征?3.什么是刑罚,如何给刑罚分类?4.如何加强自我预防,远离犯罪?一、了解罪与罚运用你的经验展示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思考: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
盗窃罪。材料链接:《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
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2.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犯罪行为。材料链接:《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
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
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3.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犯罪行为。材料链接:《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
收财产。教师总结、过渡:这三则事例说明当事人的行为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什么是犯罪、犯罪应受什么处罚、如何预防犯罪,是我们本课即将学习的内容。引出课题《预防犯罪》。1.刑法含义及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
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相关链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3页最上面的“相关链接”了解犯罪行为的表现。探究与分享学生阅读教材P53探究与分享,探讨下列问题: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
成重伤→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殴打他人而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思考: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总结: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犯罪对社会危害严重。(2)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
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责任,犯罪要接受刑罚处罚。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2.犯罪的含义及特征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
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探究与分享通过教材p54图片和材料的分析,我们来探讨以下问题:本案中的犯罪分子犯了什么罪?3.刑罚含义及种类刑罚又称为刑事处
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阅读教材P54“相关链接”)了解刑罚的具体内容。二.加强自我防范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井。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
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5页中间“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学生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思考与讨论:1.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并分析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2.说说
陈某的经历给你的启示。教师讲述: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于他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等。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阅读教材56页“相关链接”案例体会展
示表格行为表现对行为人的危害对他人的危害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打架斗殴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填表并回答: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十四条和第三十四条的规定。行为表现对行为人的危害对他人的危害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打架斗殴走上违
法犯罪道路侵害他人生命健康影响家庭正常生活扰乱公共秩序夜不归宿可能受到他人侵害可能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令父母担心易导致犯罪携带管制刀具可能被他人伤害毒害身心健康,诱导犯罪令父母担心败坏社会风气教师总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
绝不良行为。我们要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3.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学生阅读教材P56“阅读感悟”)思考:读了父亲给儿子的信,你从中明白了什么?教师总结: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
纪守法,防患于未然。三、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板书设计一、了解罪与罚1.刑法的含义及理解2.犯罪及其三个基本特征3.刑罚的含义及分类二、加强自我防范1.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杜绝不良行为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自觉守法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学习认清犯罪特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通过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分析
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