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

DOC
  • 阅读 4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122.396 KB
  • 2022-11-2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2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0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docx,共(4)页,122.39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427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一、学习任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位于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的第4节,二氧化碳是学生继氧气之后比较系统地研究的第二种物质。在学习时,不但要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也要让学生对研究物质的方法

有更深的了解。研究物质的性质主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教材中安排了“二氧化碳倾倒蜡烛”、“二氧化碳溶于水”、“二氧化碳水溶液呈酸性”“碳酸溶液受热分解”和“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五个实验活动,前三个实验用插图的形式呈现了实验结果,后两个实验教材中呈现的是化学方程式,若是

照本宣实验,学生的兴趣不浓,思维参与度不高,即实验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水平和探究能力。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变换方式挖掘和重组实验素材,一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实验素材穿上情境外衣,根

据常见气体的性质来探究维C泡腾片产生的气体,源自生活的真实问题,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是编制问题线索,从利用性质确定二氧化碳到研究二氧化碳的其他性质,再到探究二氧化碳水溶液中的酸性物质,用环环相扣的问题串,逐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指引学生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

法。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常温下的状态、溶解性和密度;知道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发展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倾倒液体和滴加液体的正确操作步骤。3.学习利用紫色石蕊试液和

蓝色石蕊试纸鉴别物质的酸性。(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判断维C泡腾片产生的气体物质,学习用实验来研究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2.通过观察和分析错误的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3.通过设计实验鉴别二氧化碳水溶液中的酸性物质,发展

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的探究,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结合生活情境,养成关注生活和细心观察思考的科学素养。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难点:探究鉴别二氧化碳水溶液

中的酸性物质四、教学器材准备维C泡腾片、试管、带橡胶塞的导管、烧杯、澄清石灰水、滴管、紫色石蕊试液、火柴、一高一低的蜡烛、课前收集的二氧化碳、玻璃片、矿泉水瓶(内集满二氧化碳)、酒精灯、试管夹、蓝色石蕊试纸。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教师演示:将一片维C泡腾片放入一杯(干净水杯)温水中,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提问:根据现象,能判断产生的气体具有哪些性质?学生回答:无色无味的气体。提问:结合这些性质,能否猜测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学生

回答: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提问:这种气体会是氧气吗?能否用实验验证?学生回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复燃,则说明是氧气。教师演示:取少量维C泡腾片于装有水的试管中,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熄灭。提问:实验排除了氧气的可能,是否意味着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学生:不

支持燃烧的气体不只有二氧化碳,氮气也不助燃。追问:能否用实验证明是否是二氧化碳呢?学生: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教师演示:另取少量维C泡腾片于装有水的试管中,塞上带导管的橡胶塞,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如右图)学生回答:该气体是二氧化碳,不是氮

气。小结:事实上,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常见物质,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利用实验研究性质,依据性质鉴别物质,将教学要求转化为

学生的心理需求。渗透从生活走向科学,科学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有利于科学方法迁移到后续探究中。)(二)、探究学习,建构新知提问:根据前面的实验现象,能推断出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学生交流,评价。结论: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助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提问:这两个性质属于什么性质?

你们还想知道有关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学生回答,交流,评价。回顾: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导: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溶解性。(1)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和思考:①出示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请学生观察其颜色、

气味和状态。②请学生预测实验现象。③错误操作实验,瓶口正对上方的蜡烛火焰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如右图)④学生分析现象的错因,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⑤正确操作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化学性质),二氧

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物理性质)。(设计意图:本实验的成功率较低,其中蕴含不少的实验操作要素,通过预测和结果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错误操作和正确操作的对照,促使学生感悟实验的操作要点。)(2)证明二氧化碳的水溶性提问: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能根据生活中的

现象做出推测吗?学生回答:摇一摇汽水,其中的气体会跑出来,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小组活动一:自制“汽水”实验器材:分12组,其中,6个组是软饮料瓶,6个组是硬饮料瓶(不同种类的硬饮料瓶),饮料瓶内均已灌满二氧化碳气体。实验步骤:将烧杯中的水倒入塑料瓶内,直至约一半容积处,盖紧瓶塞,再摇

一摇,观察现象。(如右图)学生汇报,描述现象:出现瓶变瘪和瓶未变瘪两种现象。设问:能否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和二氧化碳不溶于水两个结论?学生:当然不行。组间交流,寻找原因,得出结论:必须用质地较软的饮料瓶完成该实验。(设计

意图:本实验的器材易于准备,操作简便,可开展小组实验,能有效提高实验的参与度和可见度。教材上的插图已呈现实验现象,学生动手实验欠缺探究性,可以在材料上动些“手脚”,出现意料之外的现象,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实现动手中的动

脑。)过渡:平常我们喝的饮料,都有一定的酸味,这是因为饮料中有酸性的物质,同学们自制的“饮料”是否也有酸酸的味道呢?当然我们不能直接品尝,要请一位“帮手”帮我们鉴定一下。教师演示:将紫色石蕊试液分别滴入蒸馏水和白醋中,观察比较现象。说明: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会变成红色。小组活

动二: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二氧化碳水溶液的酸性。实验步骤:取少量饮料瓶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实验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实验结论: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呈酸性。设问:这份溶液中的什么物质使溶液呈现酸性?先思考个基本问题,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

含有哪些物质?学生:二氧化碳和水。引导:指出饮料的标签上标示的“碳酸饮料”,为何不叫“二氧化碳饮料”?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教师: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存在二氧化碳、水和碳酸。设问:使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呈现酸性的物质可能是谁?学生1:可以排除水,因为紫色石蕊试液

中本身含有水。学生2:可能是碳酸,因为它的名称中含有“酸”字。追问:能否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和碳酸,谁具有酸性?学生:将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碳水溶液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是否变红。引导:这位同学

想利用紫色石蕊试液分别检验二氧化碳和碳酸是否有酸性。同学们帮他想一想,这样操作能实现他的意图吗?学生反驳:紫色石蕊试液中含有水,二氧化碳也可能先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再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引导:可见,我们鉴别二氧化碳和碳酸是否具有酸性,需要排除紫色石蕊试液中水的干扰,如果给你们提供滤纸,可以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在滤纸上,晾干滤纸,制得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教师演示:展示用相同方法制得的蓝色石蕊试纸,用其检测白醋的酸性。小组活动三:利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

碳水溶液是否具有酸性。实验器材:两支试管,两张蓝色石蕊试纸,维C泡腾片,水。实验步骤:将等量的维C泡腾片放置于装有等量水的试管中,取两张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其中一张用水润湿,将两张试纸分别放置于两支试管口,观察试纸是否变红。实验现象: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二氧化碳能使湿润的

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具有酸性。(设计意图: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新问题的起始,从验证酸性物质的存在到探究哪种物质具有酸性,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反思指

示剂选择的合理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密性;变试液为试纸,培养学生排除干扰改进器材的思维方式。利用维C泡腾片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分组实验,器材易得,便于准备,且首尾呼应,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师生

互动交流,展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显示得淋漓尽致。)演示:加热试管中呈红色的碳酸溶液(滴有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实验现象:溶液中出现气泡,颜色由红色变成紫色。实验结论:碳酸受热易分解。(三)、课堂小结,反刍提升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和感悟:科学知识层面:二氧化碳的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科学本质层面:实验操作方法、实验材料选择和实验方案设计都影响着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9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