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4.1《电荷与电流》(第一课时)教案5-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doc,共(6)页,1.422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9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浙教版八(上)4.1电荷和电流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一、预学诊断:对于“预学单”中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做对,但仍有部分学生出现了一些错误,基本情况如下:(1)对于摩擦起电这种现象有了一点了解,知道了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并知道了电子是带负电;(2)对于原子这个结构还没接触过,很陌生,微观结构有点难以理解和想象,对于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以及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不是很清楚,对于带什么电荷更加是糊涂;(3)对于摩擦起电中是如何带上电的原因很不清楚,这是难点,光看书本上的一些知识很难理解;(4)对
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基本上不会预学教材,对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也分辨不清,题目乱做;还有,从整个学期实施“135”教学模式下来看,对于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2问题,如类似于本节课的“摩擦起电的原因,摩擦之后电子是如何转移”的预习,你还有哪些难懂或不懂的问题?”
等问题,学生基本上都不去思考。当然,在目前的现实状况下,与学生的预学时间很难得到充分的保证有很大的关系。二、课堂活动实录片断:(程序一)预习先行,铺垫知识背景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做导学单进行预习,并进行至少对15人去检查预习情况。设
计思路:看哪部分预习的好,哪部分比较难懂,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引导。(程序二)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观看视频“怒发冲冠”师:根据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电荷和电流,首先请看一段视频“怒发冲冠”。设计思路
:抛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对电荷和电流的好奇心,急于想了解电荷和电流的急迫心情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程序三)小组合作,活动探究。活动1: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分别把两棒靠近纸屑轻小物体,观察现象。3做完活动之后,小组之间相互分享实验现象,
并讲述给其他人听。师:那么这种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提出电荷和摩擦起电两个概念,那么你能提出其他摩擦起电的例子吗?生:冬天脱衣服时会有火花,梳头发时头发会有点竖起来„„„师:现在桌面上有气球,梳子,纸屑,用气球摩擦衣服碰触纸屑,用梳子摩擦头发之后碰
触纸屑,一起来感受下摩擦起电现象。师:做完之后给学生看了其他两个摩擦起电的现象。当长毛狗遇到静电和气球摩擦之后靠近水柱设计思路:从活动中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摩擦起电的现象,让课堂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舞台。活动2:想一想:玻璃棒和橡胶棒是如何带上电的?带的电
是一样的吗?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各小组代表来向其他人讲述下原因,期间讲的不够完整和不够准确,老师进行引导及纠正。4师: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一起来总结下摩擦起电的原因。首先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带的正负电荷,用图来直观表示,之后用动画的方式看
摩擦之后电子的转移情况。师:了解之后,我们再一次来看玻璃棒和橡胶棒经过摩擦之后是如何带上电的?带的电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用电子得失的观点来解释上述现象。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设计思路:通过一些动画和图像更加直观的让
学生理解原子结构和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并让学生自己用得失的观点来说说,培养表达能力及合作分享的情感。活动3:雷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师:下雨天经常会有雷电现象,那么雷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自己预习书本中的阅读材料来找到答案,并讲给其他人听。设计思路:根据生活例子雷电加深对电的了解,通过
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感受从感性的认知中创造知识的过程。活动4:两个带静电的物体会发生相互作用吗?有什么规律呢?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制造这个模型,根据书本活动中的步骤一起来探究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
种电荷相互吸引。讨论:使玻璃棒带电,分别靠近带电的另一根玻璃棒和橡胶棒。各自会发生什么现象?设计思路:自己亲身做实验,从活动中探究出新知,印象会更加深刻。(程序四)学以致用,检测反馈用准备好的检测题发放给学生做,让学生来回答这些问题,
让学生来进行评价对或错。设计思路:检测反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做好之后注意积极鼓励学生回答,要时不时的用赞扬的口气表扬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里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场批改练习,可以及时进行诊断指导,通过开展学生间的互测互评,引导进行自我纠正。(程序五)
拓展提升,培养创新精神小男孩摸着静电金属球,头发为什么会竖起来呢?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什么扇叶上容易沾上灰尘?设计思路:在课堂中的最后,一起来解决下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小男孩头发竖起来的现象和在日常生活中,电风扇为什么
容易沾上灰尘的现象。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踊跃的思考,利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6三、课堂检测情况由于在课堂上教师对预学单中的典型错误进行了展示交流、剖析评价,在课堂检测时,
对于1、2、3三题,学生都能做对,第4题是有一些复杂,基础不够好的学生不知道分析,甚至不做了。总体上,80分以上的学生占76﹪左右。附检测单:1.用带木柄或塑料柄的小刀削铅笔时,木屑常会附在小刀上,这是________现象。2.摩擦
过的物体有了吸引________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__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又是带_______电。4.A、B、C三个带电小球,B球与丝绸摩擦过的璃棒相吸,C球与B球相斥,A球与C
球相斥,那么,A球带__________电,B球带__________电,C球带__________电。四、教学反思运用“135”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对课堂上的基本内容,学生已经预学过,与以往的课堂相比,学生会带着
疑问带着好奇进入课堂,可以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整堂课中,以各种活动为主题,总共有七个活动,穿插在课堂中的各个环节中。这些活动能让激发学生的兴趣度和培养学生的一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
将知识和能力进行内化。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因此本堂课中的一系列的观察、探究、合作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但是以活动探究为主要流程,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老师要注意两点,一:要设计新颖的重要的一些活动。二:活动中要控制课堂的进程,能让课
堂放开也能让收回课堂,要让学生能活跃的做实验也能安静的思考。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
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