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1.6《物质的分离(2)》教案2-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doc,共(3)页,5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90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章节)1.6物质的分离(2)教材分析本节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第6节—物质的分离(2),新教材将“水的净化”整合到此节,使物质的分离能根据,针对浊液使用沉淀、过滤法。让学生对不同的分离方法能系统化。本节重点放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着重介绍明矾、活性炭
的凝聚集作用及过滤器的制作、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学情分析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能够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那如何除去悬浊液中的杂质是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实验仪器和器材,会进行一些实验操作,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
知道物质分离的几种常见方法学会液体过滤的基本操作教学重点过滤器的制作、过滤装置的连接和过滤的操作教学难点过滤操作基本要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过滤装置,视频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新课引入】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就没
有生命。能被人类利用的水资源非常匮乏,而被污染和破坏的水资源不能被人类直接利用,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谁的净化过程。我手中有一杯浑浊的泥水,你们有什么办法使之变得较为清澈。实验一操作:取两杯浑浊的泥水,一杯静置,
另一杯加入明矾后静置。现象:两杯泥水在静置后出现沉淀,泥水不再浑浊,较清澈,加入明矾的泥水沉淀速度快且效果好。结论:静置,能分离出浮在水中的物质,加入明矾等物质能加快分离。【步步为营、探究新知】一、沉淀法
概念:把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原理: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凝聚聚:使水中悬浮杂质凝聚成一些较大的颗粒并慢慢沉到水底。——静置过程可加入凝聚剂:明矾、活性炭等二、过滤法概念:把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跟液体分离原理: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实验装置:漏斗、滤纸、玻璃棒、铁架台、烧杯(其中
,滤纸和漏斗组成了过滤装置中最重要的部分——过滤器)视频播放:过滤器的制作、过滤装置的连接和过滤的操作。【小组活动】活动一:每个小组进行过滤装置连接、过滤操作。小组合作后,让小组派代表说明过滤时应注意哪些,各个小组补充完成。引出过滤操作
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液体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强调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引流活动二:小组代表演示实验操作:过滤现象:观察滤纸,留下许多微小的固体杂质颗粒——滤渣烧杯内得到清澈
的水——滤液结论:过滤能除去液体中混有的固体不溶物活动三:沉淀法与过滤法的比较方法相同点不同点沉淀法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分离液体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加凝聚剂,搅拌后静置过滤法溶解过滤方法相同点不同点沉淀法
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分离液体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加凝聚剂,搅拌后静置过滤法溶解过滤【课堂小结,巩固提升】1、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来分离的是()A、水和食盐水B、铁粉和铜粉C、酒精和水D、泥沙和食盐水2、指出右图中的错误:
(1)未用玻璃棒引流(2)漏斗下端管口未紧靠烧杯内壁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沉淀法、过滤法,主要掌握其概念、原理、操作,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蒸馏法。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讲述凝聚剂的作用和过滤器的制作、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
,是学生掌握基本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和初步学生正确的操作技能。课堂教学形式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模式展开,旨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上,以实验为主,兼配知识讲解,环环相扣,衔接紧凑。小组合作讨论中有许多小组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总结注意事项。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有很多要改进
的地方。在教学时间分配上,环节与环节之间连接比较拖沓,特别在处理小组合作探讨时,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了下一知识点的讲授。在教学效果上,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总结,效果较好,但课堂纪律不是很佳,特别是小组合作进行过滤时,有
几个小组没有真正实验起来,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