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14-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doc,共(3)页,44.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8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了解溶液的组成与特征,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了解水及其他常见的溶剂。2.过程与方法:亲身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会实验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观
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体验亲身参与探究和获取成功的乐趣。二、重点、难点:1.溶液的特征与组成。2.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1.演示实验:固体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碘在酒精中的溶解等。2.学生实验:物质的分散现象P28。三
、学习过程:[情境导入]搞笑视频:喝前摇一摇(1)(2),为什么喝前要摇一摇?学了今天的内容《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你就会明白了。“眼”见为实,让我们来观察这几种饮料。观察一:在三个小烧杯中分别倒入约1/4体积的果粒橙、牛奶、雪碧,静置片刻进行观察,并填写观察记录:编号果粒橙牛奶雪碧“摇
晃”后现象静置后现象(是否分层)根据标签,请统计“分散”在水中的物质有几种思考:上述三种饮料由什么共性?都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果粒橙、牛奶有什么共性?都是浑浊的(浊液),静置后会分层。板书:浊液: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果粒橙、牛奶被分散的物质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果粒橙是固态小颗粒,牛奶是液态
小液滴。2教师演示:泥土、粉笔灰、植物油分散到水里。板书: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液体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继续思考:雪碧静置后的现象与果粒橙、牛奶有什么不同?、不分层。它是均一
稳定的混合物。有气泡冒出。除了雪碧之外,还有其它物质分散在水中能形成上述混合物吗?实验二: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如水中,有什么现象?――高锰酸钾固体不见了,得到深紫色的液体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
――碘消失,得到暗黄的液体(备两支溶液进行对照)结论: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一、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1、溶质:象蔗糖、食盐、高锰酸钾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等,水是较好的溶剂,许
多物质能溶在其中)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命名:碘的酒精溶液、高锰酸钾的(水)溶液、蔗糖的(水)溶液、食盐的(水)溶液溶质名+溶剂名+溶液【思考】溶质可以是哪些状态?固态—高锰酸钾、碘、食盐、蔗糖液态—色拉油、酒精(
酒精溶液)气态—二氧化碳、氧气(汽水、水中生活着鱼)溶剂通常是什么状态呢?液态。主要是哪些物质?水、酒精、汽油、丙酮、香蕉水等。举例:衣服干洗。【小结】:(1)溶液有均一、稳定(放置一段时间也不会分层)的特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本
质区别是在水里颗粒的大小不同。(2)色拉油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解决思考题:干洗是怎么回事?我们穿的有些衣服的衣料是由天然纤维,如羊毛、真丝等制造的,湿水后会缩水、变形甚至退色。遇到这类衣服或衣物沾上墨汁、
指甲油等用水难洗的污渍,就需要干洗。干洗时,干洗店使用一些有机溶剂作为干洗液,八油性污渍洗掉。由于干洗溶剂都是一些致癌物质或具有中度毒性,对人体有害。所以,拿去干洗的衣物要相隔数天才可领回,时残留的干洗溶剂先挥发掉。【课堂总结】一、溶液: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溶
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3特点:均一、稳定、混合物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二、浊液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三、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随堂检测1.将少量菜油、醋、蔗糖、胡椒粉、味精分别加入水中,振荡,
其中形成悬浊液,形成乳浊液,形成溶液。2.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汽水碘酒食盐水75%的消毒酒精溶质溶剂3.判断正误。⑴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⑵溶液都是透明、澄清、无色的。()⑶给农作物施的肥料是可溶性的,那样才更易被根吸收
。()⑷清澈的河水是溶液,雨后浑浊的河水是悬浊液。()4.下列属于溶液的是()A.黄河水B.液氧C.矿泉水四、课后小结1.师生围绕着明确的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活动,达到本节知识的教育目的,师生共同实验学会本节内容。2.完成教案中计划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和解决难点。3.课堂教学组织严密
紧凑。即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合理恰当,善于将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组织得当,一环扣一环。4.正确的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加深理解,牢固记忆所学知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教学互动良好。教学互动是观测教学效果的重
要观测点。学生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主体,只有师生双方都充分发挥主导、主体作用,各自的积极性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主要是靠教师来调动。教师也可以从教学互动中,观测到本次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