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9-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doc,共(4)页,42.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8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各位老师好!我是蒋晶晶,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下面对这一课题进行具体分析:一.说教材(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浙教版初
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本课题先承接七年级上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后为《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整章教材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学习作过渡和承接。因此,本课题在本章教材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二
)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和结构的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以及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体系,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定义,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区分溶液、悬浊
液和乳浊液;(2)知道溶液的组成,学会区分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3)知道溶质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4)认识水及其他常见溶剂。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不同物质分散状况的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
和归纳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探究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图片展示和实际操作,学会生活中常见液体的鉴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起科学学习与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操,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就在身
边。(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本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及其区分;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教学难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四)课时分配:一课时(五)说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高锰酸钾晶体、碘、
水、酒精、烧杯、药匙、玻璃棒、色拉油、汽油、粉笔灰、试管、蔗糖。二、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运用;其次,他们正处于
积极思维的年龄,凡事都想知道为什么,因此,设计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使学生带着探究奥秘的心情,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另外,就本课而言,其内容有些单调,如何吸引学生,使他们
感兴趣是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三.说教法我们都知道科学是一门培养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
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必有法,而无定法”,只有方法恰当,才会有效。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用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
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
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育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四.说学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是
学习认知的中心,只有学生积极、能动的参与,凝聚于认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我们经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我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
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五.说教学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活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导入新课我们大家
都喝过糖水,我们将蔗糖放入水中的时候,发现蔗糖消失了,整杯水都变成了甜甜的。本来蔗糖都是一些颗粒,可是一进入水中,它们就消失了,同学们说它们去哪里了?我们知道这些蔗糖都到了水里,我们把这种一种物质进入到另一种物质的现象称为分散。同学们在生活中有么有见过其他类似的现象啊?(二)展开新知在这里,可
以进行食盐溶解的实验。盐是不是消失了?我们把它称为溶解。在这个实验中,不能明显的观察到现象,我们看几个更加明显的溶解现象。1.溶液【实验演示】(1)高锰酸钾学生先观察高锰酸钾固体的颜色,接着我用纸槽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入水中,有什么现象?高锰酸钾固体不见了,得到深紫色
的液体。此时让同学将书本翻到第27页,指着书上的图片对同学说“这就是我们常用的紫药水”了。(2)碘酒将固体碘颜色展示一下,接着用纸槽将其加入到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碘消失,得到棕黄色的液体。那么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碘酒了。【结论】通过前面的实验,先概括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做习题,PPT分
别指出溶质和溶剂。像高锰酸钾、碘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而像水、酒精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我们称为溶剂。溶质和溶剂共同组成溶液,溶解后得到的物质叫溶液。溶液是一种混合物。可以提问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思考】看了那么多的溶液,大家能不能总结出什么规律,这里的溶质和溶剂有么有
什么通性?【结论】溶质不仅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一般判断规律为:(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固体、气体,溶剂是液体。(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例如:95%的酒精中5%的水是溶剂。(3)在溶液中,不注明溶
剂时,一般溶剂指水。【提问】现在大家能判断溶质和溶剂了,那么有一个疑问请大家思考下,溶液中是不是只能有一种溶质?可以现场拿出学生的饮料,如雪碧、可乐、矿泉水等,看看配料。【回顾实验】拿出前一步实验中所得到的几支
溶液,请同学们观察这几支试管的溶液状况,比较得出溶液没有发生分层,不同部位也没有颜色变化。借此,引出溶液的特性,即溶液时均一的。我们喝过的饮料,放置一段时间后(在保质期内),会不会发生分层的现象呢?明显不会。那么溶液是稳定的
。2.悬浊液和乳浊液【过渡】物质分散在水中,除了溶解这种状态,还会不会有溶解的混合物呢?(PPT展示血液、牛奶、肥皂水的图片。)我们生活中有各种液体,他们都是溶液吗?都是由溶质和溶液组成的吗?【实验演示】在三
支分别加入少量的食盐、粉笔灰、色拉油,再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在另一支洁净试管中加入少量色拉油,再加入汽油。振荡四支试管,仔细观察试管中的液体有什么现象。然后静置一会,仔细观察各试管中液体的现象。这时让四人小组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同学交流讨论,填
写书本28页的表格。然后请同学起来回答现象。【现象】编号1234实验内容食盐和水粉笔灰和水色拉油和水色拉油和汽油振荡溶解、均一不溶,不均一不溶,不均一溶解、均一静置稳定,不分层不稳定,分层不稳定,分层稳定,不分层类型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结论】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
体里形成的物质。乳浊液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因此先前PPT中的血液是悬浊液,牛奶是乳浊液,肥皂水是乳浊液。(三)归纳小结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形成过程固、气、液溶解在液体中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分散后的特点均一、稳定不均一、不稳定、久置分层共同点都是混合
物实例碘酒、盐水泥水、血液牛奶、肥皂水(四)布置作业针对八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同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1.完成作业本相应章节的习题。2.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3.探索题:衣服沾染油迹
污渍为什么不能用水洗干净,为何要干洗?为什么干洗的衣物不能即日领回?(查相关资料,下节课讨论)六.说板书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并要能及时地体现教程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
解掌握。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知识脉络。我的板书设计是: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乳浊液:液体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各位老师
,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从而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