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与电流》(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DOC
  • 阅读 3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124.500 KB
  • 2022-11-2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电荷与电流》(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电荷与电流》(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电荷与电流》(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电荷与电流》(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doc,共(6)页,124.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7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电荷与电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基本信息教学题目电荷与电流(第一课时)电荷、静电所选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一、学习内容分析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学

生通过实验学会摩擦起电的实验操作技能2.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本质3.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摩擦起电,认识到电并不神秘2.通过实验现象及过程,帮助学生质疑与提

问3.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认识摩擦起电是由规律可循的,体验科学的规律性。2.帮助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就在身边。2.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学习内容概述、知识点的划分)一、摩擦起电1、摩擦

起电现象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起电。2、摩擦起电原因不同种物质,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强弱不同造成的。3、摩擦起电实质⑴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

另一个物体。⑵转移的电荷是负电荷,而不是正电荷。4、自然界中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项目内容应对措施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本质;了解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联系生活经

验,通过实验体验摩擦起电,借助课件、图片、动画模拟。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探究实验法,辅之多媒体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信息)摩擦起电是人类最

早发现的电现象,由于小学科学教材已做呈现,学生是容易理解的,学生也能够说出一些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并加以运用。认识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以及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则是

教学的难点。学生对于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非常有期待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怎样使学生从感性的现象上升到理性的本质分析,理解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得失)

。借助于实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模型,并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系统。三、学习环境选择1.学习环境选择(A)A.简易多媒体教室B.交互式电子白板C.网络教室D.移动学习环境四、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

(描述整体教学环节规划,按顺序说明每一环节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等)教学环节知识点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如图片/视频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与效果创设情境摩擦起电(现象)问题、实验问题:桌上现有一易拉罐,你能使它动起来吗?演示:用摩擦过得小塑料瓶

靠近易拉罐。引入,揭示课题。(板书)猜测,表述。(吹、推、拉、磁铁吸等)观察,思考。阅读学习目标。制造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兴趣。感知体验摩擦起电(现象)图片、视频吸附现象——请举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小结: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都能够吸引小纸屑

。是因为玻璃棒、橡胶棒分别与丝绸、毛皮摩擦后带电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质的性质。验证演示:用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氖管。(播表述交流。活动一将干净的玻璃棒在丝绸上摩擦,然后把玻璃棒杆靠近小纸屑,你看了什么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将干净的橡胶棒在毛皮上摩擦,然后把橡胶棒靠近小纸屑

,你看了什么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唤起生活经验记忆。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了解摩擦产生电(荷)。(提高可见度)放实验视频)小结:通过摩擦使这些物体所带的电荷叫静电。介绍摩擦起电现象的发现及代表人物如本杰明·富兰克林。观察氖管发光现象。静电学的发现及代表人物的介绍。(科技史的学习)实

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幻灯片、实验设问:既然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玻璃棒、橡胶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教师演示并讲清操作要点:摩擦过的玻棒和胶棒放在支架上,另一摩擦过的棒的一端靠近被摩擦的一端........)归纳: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1)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

种电荷相互吸引。(板书)活动二进行实验:①带电的两根玻璃棒;②带电的两根橡胶棒;③带电的玻璃棒与带电的橡胶棒;④带电的玻璃棒与A带电体;⑤带电的橡胶棒与A带电体;观察5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归纳得到哪些结论?(实验结束后,由各小

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现象: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

,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非吸既斥)④⑤实验的加入,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自然界到底存在几种电荷。通过分析加推理,让学生理解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体会分类的思想。得出电荷间的作用规律。设问: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是怎么带电的呢?丝绸与毛皮是否带电呢?讲述:道尔顿的原子论回忆本册第一章

第二节水的组成,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想一想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知识的迁移,从宏观进入微观。科学技术史的分析本质摩擦起电(本质)幻灯片和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电中性。归纳:A

.原因: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摩擦时: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易失去电子而缺少电子带正电;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易得到电子而多余电子带负电。B.实质: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

发生转移,电荷总量不变,保持守恒。学生演示:用苹果、橘子、枸杞、牙签制作模型演示物体由于摩擦得失电子而带电变化过程。尝试分析:从电子得失(转移)、电荷守恒的角度分析,摩擦起电的原因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分

别带等量异种电荷。表达与交流:完成课本P122页思考与讨论题。阅读P122:雷电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原子结构模型,认识摩擦起电的本质,理解电荷守恒。应用情境摩擦起电(本质)幻灯片归纳:①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特点来检验;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来检验。想一想:有几种方法可以判断物体

是否带电?查一查: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的带电情况怎样?用一用:电视机的荧光屏上为什么容易粘有灰层?归纳,知识提升。学以致用。课堂小结小结。幻灯片小结。①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

方法?②经过学习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知识的梳理及拓展。五、评价方案设计1.评价形式与工具(ABD)可多选A.课堂提问B.书面练习C.制作作品D.测验E.其他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等)我会判断:1.根据下图中轻质小球作用情形

,说出两球的带电情况。2.有甲、乙、丙三个彼此绝缘的带电小球。当甲、乙两球靠近时表现为相互吸引,当甲、丙两球靠近时表现为相互排斥。若乙球带正电荷,试分析甲、丙三球的带电情况。练习:1、用一根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一轻质小球

,发现两者互相排斥,由此可鉴--()A、小球一定带正电B、小球一定带负电C、小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带正电D、小球不带电2、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轻小物体),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可能是--------

----------------------------()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B、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C、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D、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3、把带电的小球悬挂起来后,发现有图中的甲、乙、丙三种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A.甲图中两球带同种电荷B.乙图中两球带同种电荷C.丙图中两球带等量的不同种电荷D.上述三种判断都不正确4、甲、乙两种干燥的绝缘体,甲的原子核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将它们相互摩擦后分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得到了电子带负电B.甲失去了电子带正电C.甲、乙靠近会相互吸引D.甲、乙靠近会相互排斥六、备注(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应急预案等。如同时设计有板书,在下

框中表明)教学思路:“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生本理念为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体现生本理念的课堂教学,其特点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主动权,教师

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活动围绕学生而开展。课堂是师生、生生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教材、教学、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服务,体现师生、生生之间是多维有效的互动。基于“生本理念”的课堂以前置性学习为前提,以学习小组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小组合作学

习为主体,以师生、生生互动为特征,以激励、表扬为手段。从学生发展需求、学以致用角度考虑,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设置到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程度。教学时,教师尝试运用“创设情境---感知体验---实验探究---分析本质——应用情境”的教学流程来组织教学,以问题情境为载体,搭建易学

善思的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助力;以探究实验活动为载体,创设获得直接体验的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为载体,营造生活化的情境,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第四章第一节电荷与电流(第一课时)一、摩擦起电1、摩擦

起电现象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起电。2、摩擦起电原因不同种物质,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强弱不同造成的。3、摩擦起电实质⑴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

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⑵转移的电荷是负电荷,而不是正电荷。4、自然界中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9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