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地球上的水》教案8-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doc,共(6)页,194.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73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图示等方法表达陆地水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说明陆地水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作用。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类型,能用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意义。3
.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知识结构内容点析1.对水圈的概念和特点的阐释。本节教材先由水圈的概念讲起,按“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方面来论述地球水圈的构成和运动特点。这两部分内容分别从不
同的角度反映了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相互联系的水体”是从水圈的构成和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角度来说明水圈的两个特征,即水圈由各种水体组成,并通过水的三态变化,使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化,构成一个连续的圈层;由于水的三态
变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化,通过水循环构成一个动态的圈层。又因各种水体在数量上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水圈又是一个不规则的圈层。这两部分内容都强调了水的动态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然要素总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观点。2.水的分布特点。图
3.1与课文从两方面来说明水的分布。从水的三态形式看,存在着明显的分布差异,数量最多的是液态水,分布最广而数量最少的是气态水,固态水数量少,且分布受一定条件限制。从赋存的空间上看,水存在于海洋、江河湖泊、土壤、地下、冰川、大气以及生物体中,构成了各种水体。其中海洋水
是数量最多、占地表面积最大的水体。陆地水的水量虽然仅占水圈总量的3.5%,但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淡水来源,也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之一。图3.1反映了构成水圈的各种形态的水体,以及水在地理环境中分布的不均衡性
特点。3.“读图思考”中的设问意图。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通过读图观察,可以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中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第二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当河流与湖泊之间存在
补给关系时,假若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则存在两种情况,即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由河水补给湖泊水;反之,当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由湖泊水补给河水。4.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材主要从水循环的概念、类型、过程与环节,以及水循环的意义几方面介绍了水圈的运动特点。教材所给的水循环概念——
“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其含义主要指地球上自然界的水是连续运动的过程。这一概念突出了水圈水体运动的最主要的特征,并从水的运动角度反映了水圈连续性的特点,即正是由于自然界存在着水循环运动,才使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可以进行相互转化,使水圈成
为一个连续性的动态的圈层。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即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小循环(内陆循环)。这三种类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大循环包括的环节多,涉及范围大,下垫面条件复杂(包括海洋和陆地),另外两个循环包括的环节少,涉及范围较小,下垫面为性质单一
的海洋或陆地。这里虽然把海上水循环叫做海上小循环,但是应当让学生了解,海上小循环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大约为海陆间循环的九倍。这三种循环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通过水汽输送将它们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5.“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内容组织。这段教材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第二,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第三,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
带。一方面通过水循环,海洋向陆地不断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另一方面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营养盐类。第四,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总而言之,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循
环之一,它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教学设计建议【引入新课】1.借用本章引言部分的内容,从水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出发,引入“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运动的?水循环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来导入新课。2.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先让学生列举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然后教师说明“地球上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其原因与地球上水的分布和水循环运动特点有密切关系。”由此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3.运用有关图象和视频素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氛围,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新课的
学习内容中去。【学习新课】1.对“相互联系的水体”,有如下教学建议。(1)水圈概念和水的分布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第一,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有水存在?”学生可以列举出地球上的水广
泛分布于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地下、土壤和生物体中。教师由此引出水体概念。第二,教师设问:“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孤立存在还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是联系的,请举例说明它们是如何发生联系的。”由此可概括出地球上的各个水体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有联系的,并组成地球水圈。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水圈各种水体的转化方式是通过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其联系过程就是水的循环运动。第三,教师进一步设问“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导学生得出水圈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最后,教师引导
学生归纳出水圈的连续性和不规则性的特点。(2)图3.2“读图思考”的教学,思考题1教师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入手,通过读图观察,让学生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后,可结合实例,如地处赤道地区的亚马孙河、我国西北内
陆的塔里木河、地处高纬度地区的鄂毕河等,让学生判断这些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并总结出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此外,从读图中还可以观察出,一条河流的补给水源可以有多种,在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区时,补给水源也会不同。这一点可以以长江为例,让学生说出在长江不同河段补给类型有哪些
变化。思考题2,可以让学生先互相讨论,并要求学生用图形的方式来说明两种情况下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学生能运用绘图的方法说明地理现象的特征或原理,是地理基本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2.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有如下教学建议。(1)水循环概念与类型的教学,教师可
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或自绘板图边画边讲,也可以运用电脑动画演示水循环的过程。在讲清水循环概念之后,再结合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三种类型,讲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三类水循环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包括的环节多少、涉及的范围大小、
下垫面的条件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等方面。它们之间的联系则表现为三种循环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相互独立的运动过程,而是相互结合共同构成整个水圈的水的循环运动。(2)关于“活动”栏目的教学,活动1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可以将其纳入
水循环的教学过程中完成。活动2建议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如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总结上述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可以采取的措施,并将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在班级进行交流和展
示。教师也可以另行选择活动内容,特别是指导学生研究和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例如当地地表植被若遭受严重破坏,可能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和过程的变化,进而可能引发哪些自然灾害或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3)水循环
的意义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比较宏观,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建议教师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数字资料,如陆地平均每年可以得到多少来自海洋的水汽;水循环对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水圈与大气圈之间的热量平衡所产生的影响;
水循环运动对地表面貌的塑造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图片;陆地河流及其搬运作用对海水盐分的影响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能更具体、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活动参考答案】活动1.(1)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其原因
主要是黄河沿河地区,特别是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对下游依靠黄河供水的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断流给沿岸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造成极大困难,此外也对黄河下游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目前我国对黄河断流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统一协调上、
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与使用数量,对黄河水资源进行跨地区的合理调配;运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库)对河流水资源的季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济南近几十年来的泉
水断流现象,也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另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
效的措施,如关闭自备水井,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2.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
分布模式。3.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结构内容点析1.对洋流成因内容的选择。洋流的成因实比较复杂的。细致分析的话,洋流大体上有三种:(1)风海流: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全球绝大部分洋流属于风海流;(2)密
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的海水运动,如大西洋表层的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地中海,底层海水则由地中海流回大西洋;(3)补偿流:是由于某种原因海水从一个海区大量流出,而另一个海区海水流来补充而形成的。补偿流既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也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垂直补偿
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每一种洋流都讲,内容势必繁杂,而且有些知识略深,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材只以风海流为例,论述洋流的概念和成因。2.图3.4“全球风带和
洋流模式”的设计意图。风海流的形成与全球风带是分不开的。为了直观地展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教材设计了这幅图。从图上不难看出,洋流分布有以下特点:(1)以南北回归线的副热带高压为中心形成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的气旋型大洋环流。(3)南半球中高纬度为西风漂流,围
绕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4)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形成反时针方向的东北季风漂流;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形成顺时针方向的西南季风漂流。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组织。这段内容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巨大的大洋洋流系统可以促进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的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很大,暖流对沿岸的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而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2)洋流对生物资源的影响。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与世界渔场的地理分布都有显
著的影响。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把下层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各种鱼类到此觅食。同时,两种洋流汇合可以形成“潮峰”,是鱼类游动的障壁,鱼群集中,形成渔场。世界著名的三大渔场:日本的北海道渔场、西北欧的北海渔场和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都是处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域
。此外,有明显上升流的海域也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3)洋流对海洋航运也有显著的影响。一般海轮顺洋流航行时,航速要比逆洋流航行快得多。当然,有些洋流对海上航行也会带来一些麻烦。例如,北大西洋西北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在纽芬兰岛东南海域同北上的墨西哥湾暖流相遇,冷暖流交汇,形成
一条茫茫的海雾带影响海上航运。另外,每年从北冰洋或格陵兰海有数百座高大的冰山随着寒流漂浮南下,有的进入湾流或北大西洋暖流中,也给海上航运带来严重的威胁。(4)洋流对污染物的影响。陆地上的许多污染物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海洋
,洋流又把污染物携带到更加广阔的海洋中,从而加快了污染物的净化。但同时,由于洋流的运动,近岸海域的污染物被输送到远离陆地的大洋中,从而扩大了海洋污染的范围。4.“厄尔尼诺现象”研讨活动的设计意图。近年来人们对“厄尔尼诺”一词越来
越熟悉。厄尔尼诺事件是海洋和大气间不稳定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洋流对气候影响的生动例证。教材抓住这个热点现象,设计了研讨活动。教材给出了关于厄尔尼诺的一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初步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一回事,然后设计了一组问题,让学生分析和思考。有些问题,可
以从阅读的文章中找到答案;还有一些问题,则需要学生进一步找材料、思考。5.对“波浪和潮汐”内容的安排。波浪和潮汐是海水运动的另外两种形式。为使教材重点突出,但是又不影响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这两部分内容是以阅读的形式呈现的,体现了教材
的开放性。教学设计建议【引入新课】1.从海洋的重要性引入。海洋是大气的水源——海洋水量大,是地球上的“水库”;海洋是大气的热源——海洋热容量大,因而,海洋和大气之间广泛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海洋和海岸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密切,所以,我们要研究海洋、研究海洋
的运动。2.多媒体视听材料引入。播放一些讲述海洋的视频材料,引发学生对探究海洋的兴趣。【学习新课】1.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有如下教学建议。(1)为了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或形象思维,建议用两种方式处理教材。第一种:一边看课本图3.4“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一边学画风带示意图和洋流形成图,
并看课文分别说明各是什么洋流?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这样形成的表层洋流环流是以副热带、还是以副极地为中心?洋流环流的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同时要求分清大洋的东岸和大洋的西岸的洋流特点。然后以北太平洋为例,说明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引导读图3.5,
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千岛寒流,并明确环流方向。第二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上述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给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感受。(2)及时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一定要落实在图上(模式图)。①以南北回归线的副热带高压为中心形成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②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
的气旋型大洋环流。③南半球中高纬度为西风漂流,围绕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形成反时针方向的东北季风漂流;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形成顺时针方向的西南季风漂流。(3)通过读图思考,总结
归纳出实际洋流的分布规律,这是洋流模式在大洋中的具体体现。①南北半球中低纬海区分别分布着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其成因决定了它的流动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由于受到
陆地轮廓的影响,形成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而在南半球的中高纬海区,由于分布着广大的海洋,不受陆地轮廓的影响,所以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③北印度洋海区狭窄,南亚季风对它的影响很大,因此,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受到季风的
影响,呈现出季节变化: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沿岸海水向东运动,与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沿岸海水向西运动,与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2.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如下教学建议。(1)在洋流分布图上分别找到秘鲁寒流
和北大西洋暖流,边指图,边讲解。在了解这两个案例的基础上,秘鲁寒流要为后面的厄尔尼诺现象作好铺垫。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其他的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澳大利亚东西两岸的气候差异与洋流的分布密切相关。(2)从渔
场的形成看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在讲清渔场形成原因之后,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上探究可以形成渔场的地方。(3)从古到今,有许多利用洋流航海的故事,顺风顺水可以节约时间和节约能源;但是也有不利于海上航行的情况。(4)洋流对于海洋污染物的影响要全面看
待。对于污染区域来讲,洋流可以扩散污染物,使被污染区消除污染;对于其他海区来讲,洋流增加了其他海区的环境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5)厄尔尼诺是目前全球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学
习目的旨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师可以根据后面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同教师一起研究学习这个问题。【部分“活动”参考答案】活动1(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秘鲁附近海区。该
海区在在秘鲁寒流的控制下。(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使秘鲁渔业遭到严重损失。尔尼诺现象还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受此影响,世界有些地方连降暴雨,造成洪涝灾害;有的地方则连续干旱,形成旱灾,并引发森林大火。(3)厄尔尼诺现象有许多不解之谜,其中之一就是形成原因尚未解释清楚。(4)19
98年我国夏秋季节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与尔尼诺现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