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大气的压强》教学案例-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doc,共(7)页,2.749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72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1《大气的压强》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在全国大力推进“有效课堂教学”的今天,我校轰轰烈烈得进行以“学为中心”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我校林老师为大家开出了《大气的压强》的示范课,《大气的压强》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最大特色是教学内容和生活联
系紧密,多个“平民化”的探究性实验走进了课堂,是“生活化”的科学课的典例,因此这节课经常受到开课者的青睐。在林老师的课堂中,我发现学生思维空前活跃,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在他“魔幻”般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别
样的风景”。那么林老师是如何发挥教师“导”的作用,调动学生“学”的热情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那充满艺术的课堂,品析他的教学理念吧!二、案例描述片段一:魔术大表演【描述】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几个魔术。
生:眼睛发亮魔术一:“魔”瓶诞生了师:从学生处拿到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在瓶上穿2个孔,装满水,盖上盖。(水流了出来)生:笑(以为魔术穿帮了)师(镇静,故弄玄虚):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课堂顿时安静下来)现象:师朝洞口顺手一摸,水不流了(如图1)
;再动,又流了;再一摸,又不流了„„生:神了(学生惊叹)师:还想看吗?魔术二:瓶子居然能“吞”鸡蛋师:拿出一个玻璃瓶和一个剥了壳的熟鸡蛋,将鸡蛋放到瓶口(如图2)。师:鸡蛋有没有掉入瓶中?生:没有(摇头,满心期待)师:你们看过瓶子吞鸡蛋吗?今天让大家见识一下
。师:取下瓶口的鸡蛋,点燃酒精棉放入瓶内,快速将鸡蛋放到瓶口(学生们表情专注)师(笑):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现象:鸡蛋掉了进去生:啊——(都傻眼了)师:还想看吗?生:想——(异口同声)图2图1-2-2魔术三:覆杯实验“新”演义师:将纸片覆盖在盛满水的杯口,将杯子倒置。问:当我抽出左手时,杯中的水
是否会流出?(生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各执一词)现象:一放手水流了出来(学生质疑)师:别急!(老师重新蓄上水,将纸片覆盖在盛满水的杯口,将杯子倒置。)师:请看!(放手)现象:纸片没掉下来(图3
)。(林老师把杯口朝向同学、自己和其它方向,纸片都没掉下来。)生:掌声想起(有学生问:老师刚才你对杯子做了什么?)师:想知道吗?想学吗?(学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反思】教师在引入环节巧设‚魔术大表演‛,悬念叠出,激发了学生高
昂的探究热情和认知需求。‚魔术‛出场顺序看似随意,但细细品味,林老师用心良苦,第一个魔术就地取材却营造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个魔术趣味性和科学性很强,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第三个魔术来自课本实验的优化,‚醉翁之意不在酒‛,为后续的大气压的证明
和探究提供载体,搭建平台。有趣的魔术表演加上林老师‚刘谦‛式的幽默瞬间点燃课堂,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真正进入了探究之境!片段二:魔术大揭密【描述】师:先来看看魔术是怎么发生的?(林老师的揭密是从“覆杯魔术”开始的,他首先亮出了“魔术道具”,学生发现杯底原来有个孔,有部分学生恍然大悟。对教师
来说,此时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全体学生去分析成为教学的关键。)师:刚才我将杯底的孔用手指堵住,倒置水杯,纸片为何掉不下来?生:它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师追问:这个力是谁给的?(这样设问比问‚是什么力的作用?‛要好,可以避免有部分学生
提到‚浮力‛的影响,造成混淆。)生:大气师:大气向上有压强,托住了纸板和水师追问:那么一开始为什么纸片掉下来呢?(学生思考)生:因为杯底有孔,水上下都受到大气压的作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下来了。【描述】师:同学们都目睹鸡蛋掉进瓶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生1:大气压把鸡蛋压进去了
。生2:不对,瓶内也有气体啊?师: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图3P大气P大气P内-3-3生3: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鸡蛋被大气压压进瓶中。师追问:外界大气压为什么大于瓶内气压呢?生3:因为酒精棉花燃烧,烧掉了瓶内的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学生利用已有
的认知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师追问:虽然酒精燃烧会消耗氧气,可是会生成其它如二氧化碳气体啊?那么导致瓶内气体减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说出,气体受热体积膨胀逸出,使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产生压强差,从而使鸡蛋被压入
瓶内。)【描述】师:“魔瓶”的玄机在瓶盖,瓶盖拧紧,水不流了,瓶盖拧开一点,水流了出来。前后不同的操作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果?(学生陷入思考)生:瓶盖拧紧,空气无法进入,大气压大于液体压强,水不流了,瓶盖拧开一点,空气进来,上下都有大气压的作用,水在液体压强的作用下流了出来。(大家恍然
大悟)【反思】“魔术大揭密‛唤起了学生旧知和已有经验的重现,为新知的学习提供最佳切入点。如果说‚魔术表演‛的顺序安排是为了更好地点燃课堂,那么‚揭密‛顺序则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引导学生逐渐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林老师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
覆杯实验‛,在提出‚大气压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压强差‛的知识分析瓶‚吞‛鸡蛋。在前两个的实验的基础上去分析‚魔瓶‛就水到渠成了,“魔术大揭密‛不仅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构建‚大气压‛的概念,‚压强差‛的提出也为后面许多生活现象的解释拓宽了思路。片段三:我教你做魔术(1)“我”来做魔术【描述
】师:魔术很神奇,想学吗?谁愿意上来为大家表演下个魔术?生:纷纷举手„„师:(请一位学生)让学生往空矿泉水瓶中倒入热水摇晃,倒掉热水后旋紧瓶盖。(提醒学生观察此时的现象:瓶子形变不明显,排除被烫变形的可能性。)师
:再一次见证奇迹!现象:瓶子被压瘪(图4)。师问:瓶子为什么被压瘪?(同学们马上陷入思考)生: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一部分气体出来,瓶内气压变小,小于大气压,瓶子被压瘪。(由于该实验的原理与‚瓶吞鸡蛋‛有相似性,学生解释起来就比较容易,此时教学的关键是
引导P大气图4瓶盖旋紧前瓶盖旋紧后-4-4学生科学地解释和表述。)【投影】【描述】师:以上三个有趣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大气压的存在。(引出课题)师引导学生分析上图中大气压强的方向并归纳出:大气会
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这就是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板书】(在探究中学生获得了‚真体验‛,在体验中建构起‚大气压‛的概念,极易理解,也为‚大气压‛的应用找到了探究的新起点。)(2)“大家”做
魔术【描述】师:刚才很多同学都没尽兴,下面进入“大家做魔术”环节——神奇的“笔套”我来变。现在请同学拿出一个笔套,看谁能将笔套挂在嘴唇上,说说你的做法?(课堂沸腾了,所有学生都行动了起来。紧接着一个学生举手了,两个、三个„„)(3
)寻找生活中的魔术【描述】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或现象可以说明大气压的存在?(生迟疑)生举例:挂钩吸在墙上、用滴管吸水、吸管吸饮料(学生的举例都来自于教材,从侧面可以反映出学生还是很难将生活现象和‚大气压‛联系在一起,教师还需耐心引导)师追问:喝饮料时,饮料是怎样进入口
中的?生1:当然是用力吸上来的生2:大气压强的作用生3:不一定师:(拿出两个瓶子)我这里有两瓶饮料,里面是我特制的佳酿,一瓶敞口,另一瓶我在瓶盖处插入了一根玻璃管,密封,请两位同学试试能不能喝到其中的饮料?请2位学生演示“吸饮料”的实
验(图5)。(课堂洋溢着欢乐和期待)现象:敞口瓶的饮料易喝到,而密封后却无论怎么用力都很难喝到。师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情况?生(做“敞口”实验的学生第一个举手):我不知道对不对,我觉得是我吸气时,吸走了管内的部图5-5-5分气体,吸管内气压减小,小于大气压,饮料就被大气“压”入口中。(建议
:教师在黑板上用简图协助分析,更直观。)师追问:分析得真好,那么密封后为什么很难吸?生:密封的瓶子大气压无法起作用。师追问: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生(活跃):注射器吸药水、钢笔吸水、滴管、吸螺丝、茶壶盖上的孔、人呼吸等)(这个环节林老师选择着
重引导学生分析‚饮料是被‘吸’进嘴巴还是大气压‘压’进嘴巴?‛这一常见的生活问题。为了突破学生的认知误区,林老师设置了有趣的对比实验激疑,无形中帮助学生走出了认识的误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以学生认识上的已知与未知间的矛盾为契机,再次激起学生对‚大气压‛的好奇,以‚点‛带‚面‛
,学生开始科学地去思考与大气压有关的生活现象以及大气压作用的规律,涌现出了很多思维的火花。)(4)魔术的历史再现【描述】师:1654年前人们并不相信大气压的存在,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为大家表演了马德堡半球实验(图6),对当时的人来说这次经历就像“魔术”般神奇。(学生阅
读史料,针对史料,林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师:为什么要用16匹马才能拉开铜球?生:球内真空,球外大气压大于球内气压,把半球被紧紧压住了。师追问:(出示马德堡半球)那我为什么能轻易就把球拉开?生:因为此时球内有空气,球内、球外的气压相平衡。师追问:马德堡半球实验告诉
了我们什么?生:大气压的存在而且很大。[板书](‚马德堡半球实验‛很多老师都会在课堂演示,但由于很难使球内真空,所以实验效果不是很好,再加上演示直观性不强,又不可能人人都有动手体验的机会,所以林老师放弃了课堂演示,而追加了能让人人参与的‚吸盘实验‛。)师:下面我们
一起来感受一下“大气压”。在你们的桌上各有一个吸盘,请同桌互相对吸对拉,看看有什么感觉?(学生活动:对拉吸盘)师:感受到“大气压”了吗?生:感受到了。师追问:怎样做可以让吸盘吸得更牢,更难拉开?生1:把空气都挤
走生2:浸一下水也可以„„图7图6-6-6师追问:怎样将它们轻松分开?生:掰开一点,让空气进去就可以。(学生演示、解释)【反思】‚我教你做魔术‛环节是本课例的核心,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大气压‛的概念,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林老师在这一环节
,设计了‚神奇笔套嘴上挂‛、‚吸饮料‛和‚对拉吸盘‛等活动,盘活了课堂,营造了一种人人参与探究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落实知识点,也使学生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片段四:创造精彩魔术【描述】师:今天我们利用“大气压”解释了很
多的生活现象,那你能发挥想象分析一下下图将会发生什么?说明理由。生:学生分析师:这两个魔术“设计”有什么共同点?生:都利用了“瓶内气压和大气压存在的压强差”师:你能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运用大气压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小魔术吗?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魔术设计„„师最后小结:其实魔术并不神
秘,魔术背后往往蕴藏着许多科学知识,只要我们用心思考,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魔术!【反思】陶行知曾经说过:‚请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儿童,要他们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作为教师应提供适合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时空,搭
建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这一环节教师开始在‚应用‛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魔术‛,使学生在获得体验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三、案例反思经历这节课,我仿佛亲手触摸到学生们的思维活动,感受到流畅的思维脉
络在师生间流动,它引发了我对“学生为主体”、“实验为载体”的科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思考。我认为这一课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尊重了学生个体的科学“现实”,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也很好地体现了“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
实践体验”的新课程理念,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探究和创新意识。细细品味这节课,归纳起来本案例有以下特点值得我们学习:1、以情境激活课堂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学也是一门艺术,它
可以激发、唤醒、鼓会“呼吸”的气球奇怪的“喷泉”真空-7-7励学生思考和探究。林老师在引入环节创设的“魔术大表演”的情境很快就拨动了学生们急于求知的心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呼之欲出的“魔术大揭密”引领着学生去探知魔术背后的“真相”、“我教你
做魔术”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获得的真体验、“创造精彩魔术”更是点燃了学生心灵智慧的火把。2、以提问引领思维“问题是科学的心脏”,有效的问题更是思维的原动力。教师的“教”关键在于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走进“问题”现象
的纵深,以扩大思维视角,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攀向思维的新高。同样,学生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之欢乐,才能形成乐学的心理体验。这节课林老师运用了一系列的提示语如“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情况?”等,这些提示语都是引
导学生理解新知十分有效的元认知提示语,渗透着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指向的引导,而紧跟着的一系列“追问”既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又是对科学思维很好的引领。3、以实验促进生成付鹰先生曾指出:“科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在实验探究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形
成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林老师对教材的很多实验进行了优化,如将“覆杯实验”、“喝饮料”等实验被改良成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对比观察”有效地突破了学生认知的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林老师还在课
堂中增设了许多生活中发掘的“低成本”实验(如“魔瓶”、“吞鸡蛋”、“神奇笔套嘴上挂”、“对拉吸盘”)来揭示大气压的存在和应用,成了本课例的一大亮点。这些实验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出发,在实验探究中发现、生成
、构建新知,这些实验的开展盘活了课堂,实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真实”体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4、以创新促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创造者。”实践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最深厚
的根基。本节课从魔术演示、揭密到设计魔术,经历了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过程,从而加强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尽管最后一个环节的创新设计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但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创造还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应该鼓励学生去尝试、去创造,在创新中获得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