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大气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docx,共(3)页,20.144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69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浙教版八上科学《大气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本节内容分为2个课时。以下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内容主要讲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以及大气的分层。该内容是在第一章学习了有关水的知识后,对自然界又一重要物
质——大气作科学探究,这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为本章大气压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该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用的。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重要性。(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
规律。(4)清楚大气的分层以及特点。2、过程与方法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不可思议,从而养成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感受小组合作
的快乐。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和大气的分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2、难点:读懂温度与高度关系的坐标图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四、教学法1、教法:本节内容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并适时的结
合谈话法、师生互动发、多媒体展示法;2、学法:学生主要采用自我归纳法。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塑料袋马克笔扇子导学图纸六、教学过程程序一化成魔术师小魔术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演示覆杯实验[学生活动]通过实验,感受大气的存在[教师活动]补充,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内容
的学习[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魔术感受大气,教师进行补充引导,这也是一种自我探究方法,自己学会寻找答案,同时能自然而然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程序二动手实验探求新知环节一实验寻找大气存在的证据[教师活动]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大气存在的例子吗?[学生活动]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感受到了大气的存在。[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幻灯片补充例子:1、风的存在2、热气球[学生活动]动手实验:用塑料袋装满身边的空气,用绳扎紧,用双手挤压,感受空气的存在。然后给出月球和地球的图片,提问:根据这些例子你能否归纳总结下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学生活动]学生各个小组之间进行
讨论,交流、记录,派代表发言。[教师活动]根据各个小组的回答进行评价、补充,最后总结:大气层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我举例,教师例子的补充,从中寻找归纳出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从
而更具科学意味;教师让学生用塑料袋去感受大气的存在,使课堂更加生动。环节二画图探究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教师活动]播放两张幻灯片:珠穆朗玛峰和富士山图片。提问:认识这座山吗?从图片中看到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发言回答。[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提问:
山脚遍地鲜花,山顶白雪皑皑,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那么是不是高度越高,温度就越低呢?[学生活动]学生发言回答。[教师活动]给出表格,提问:你能根据表中数据建立一个坐标,用一条图线来反映气温随高度变化的规律?海拔高度/米500100015002000气温/℃2
8252219要求学生以高度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来定性的画一下整个大气温度变化的趋势。[学生活动]在导学图纸上画出图像。[教师活动]分析学生画的图像,引导学生用另外一种坐标来做图(以温度为纵坐标,以高度为横坐标)[设计意图]学
生先自己画出两种图像,并进行比较,这个过程很好的帮助学生对坐标的理解。[教师活动]提问:随着高度的上升,你们认为气温的变化趋势如何?[学生活动]学生在导学图纸上画出趋势。[教师活动]给出科学家测量所得的气温和高度变化图(高度为横坐标,气温为纵坐标),
让学生分析变化值,让学生尝试将变化图转为高度为纵坐标气温为横坐标的坐标图。[学生活动]在导学图纸上转化图像。[设计意图]多次画坐标图,让学生扎扎实实的掌握读懂书本上的坐标图。环节三探究大气的分层[教师活动]提问:既然大气的温度在每个阶段都呈现了
一定的规律的,那每个阶段是不是可以给他取个名字呢?[教师活动]教师在幻灯片上播放大气分层的图片,并对其进行讲解。[学生活动]归纳总结出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教师活动]在学生归
纳五个层后,对各层作简要的介绍,并且结合幻灯片展示。如果想更加详细的了解请听下回分解。程序三课上习题及时检验[教师活动]在幻灯片上播放典型的题目[学生活动]解答[设计意图]通过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程序
四课堂评估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对本节课进行正确的评估。七、板书设计大气层一、大气的存在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二、大气的温度: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三、大气的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