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3.5《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 (2).docx,共(11)页,886.87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66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教师: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学徐飞飞课时计划:一课时【设计理念】现代课堂强调“以生为本”,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本课着眼于二力平衡。本着“科学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的原则,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注重课堂的互动;并且依据STS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理念;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而科学的核心就是探究,在教学设计中突出探究的地位,设计探究式教学,为学生奠定可迁移的科学基础知识。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
第五节,教材通过生活实例讲述力的平衡状态;通过实验活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进行应用;区分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内容具有基础性、人文性、趣味性,并将科学探究的高效性和有效性相结合,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认知思维】本节课的教
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些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发展,但是发展水平不高,需要采用更多的直观性教学原则,学生的机械记忆正在转向意义记忆,因此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作
为支持。【知识基础】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关于力的知识,对于运动状态也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学生学习本节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教学目标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2、学生能够学会应用二力平衡;3、学生能够区分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分析与概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平衡状态;2、学生能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科学、技术与社会目标:1、学生可以将所学关于力的
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2、学生可以将生活中对力感性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程度。四维目标,相辅相成四、教学重、难点五、教学方法六、教学准备PPT、钩码、标题牌、线、滑轮、教学板、塑料片等等。【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难点】活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突出重
点突破难点讲授法创生情境法谈话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教学七、教学过程环节一:聚焦生活,激活旧知(约2分钟)【师生互动】(一)展示自己的手。“我的手非常漂亮,它可以做很多事情。”(二)和同学们进行互动,复习力的知识:1、和学生击掌,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按学生的手掌
,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3、和学生握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教师活动】提问:物体受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就会发生变化么?【学生活动】进行思考。环节二:趁热打铁,构建新知(约10分钟)【师生互动】(一)请一名同学上来挂标题板。(二)请一名同学
上台画出标题板所受的力的示意图,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画出力的示意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注意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但是物体受到了两个力。提问:这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教学首先要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本环
节这是对这一理论的运用。使学生有个台阶一步步进行学习,这样学习新内容是难度和跨度都不会太大。同时有趣的情景能够调动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的展开。【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观察可以得出:力不一定能够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教师活动】在PPT上展示图片,请同学们读图。
提问:货物的运动状态有没有发生改变?货物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学生活动】学生看图做出回答。【教师活动】讲授:刚才两个例子中的运动状态都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它们处于平衡。而物体都只受到了两个力,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二力平衡。(撕开标题板引出题目)【教师活动】请学生自己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刚才的活动自行概括,可以得出: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为二力平衡。【教师活动】请学生讨论,提问:生活中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的例子有哪些?要求:四人小组为单位,将例子写在旁边并画上力的示意图。【学生活动】进行
讨论,将所得到的例子贴在黑板上。【师生互动活动】一起判断所举的例子是否属于二力平衡,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与所举例子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先放在黑板另一边,稍后进行讲解。环节三:合作探疑,突破难点(约20
分钟)【教师活动】换一边的绳子挂标题板,请同学们猜想和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活动】学生看到标题板掉下来了。【教师活动】教师进一步引导,标题板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请学生进行猜想:当两个力满足怎样的条件时,才能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学生活动】猜想1:„„猜想2:„„猜想3:
„„【教师活动】教师提供材料:砝码、纸板、线、滑轮、塑料片等等。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别设计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实验方案。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且让学生动手活动,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层层
深入,步步递进;有效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充分落实课本中二力平衡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兴趣,揭示本课课题。请学生以四人小组设计活动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以上的假设。记录活动内容:小组提出的假设活动方案得到结论活动结束以后,请
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演示并解释,其他小组学生提问、补充和评价。【教师活动】提问:以上活动,二力平衡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学生总结】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环节四:层层深入,续写新知(约10分钟)【教师活动】人推黑板,提问:是否为二力平衡?【学
生活动】做出回答,并进行解释。【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回答,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学生活动】根据书本思考与讨论的第一题,进行回答。【教师活动】提问: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区别?【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作基本理念的核心,通过“做中学”“学中做”
的有机融合,将教师的“讲授教学”和“活动教学”相互结合,注重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同时,此环节学生需完成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有效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充分落实本课重难点内容。进行总结:二力平
衡:同物、等大、反向、共线;一个力不会随着另一个力的消失而消失;相互作用力:异物、等大、反向、共线;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环节五:小结释疑,巩固新知(约3分钟)【教师活动】擦掉板书,让学生自己回忆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出些题目进行练习。【学生活动
】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练习。【布置作业】完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探究报告。完成作业本对应的内容。八、板书设计设计意图:本环节对二力平衡知识点进行延伸。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学生自己比较相互作用的力和相互平衡的力,了解
相互作用的力和相互平衡的力共同点和不同点。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行梳理能够有效达成知识梳理、能力提升、情感生活的目的。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一方面练习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更多
的发挥空间,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3.5二力平衡的条件1、定义: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2、满足条件:同一物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记录单一、生活中常见的二力平衡例子有哪些?记录并在旁边画上力的示意图二、探究:钩
码若干、线、教学板、塑料片、滑轮两个……四人小组设计活动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以上的假设。小组提出的假设活动方案得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