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doc,共(2)页,37.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40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学科科学时间2017.5.10主备人吴月萍内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项目主备教师教学设计教材(复习内容)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已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所以本课借助现代化媒体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有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声音的概念从感性材料的积累中逐步抽象出来,并能初步运用声音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常见声现象。针对他们好奇心强、接收新鲜事物快的特点,给学生介绍上网查询声学相关科学知识的方法,也比较
符合现代科学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3.知道波是传递声音的形式4.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观察现象的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
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是传声的物质。虽然学生在小学《常识》课中已学过声音的初步知识,但本节课要在小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宽与加深。本节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由于课本中介绍的抽气实验,一般学校都不一定有这套设备,或实验效果并
不理想,所以用电脑视频这个抽气实验,让学生都能感受到抽气过程中声音由强到弱的过程,基本可以让学生明白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空气。然后用学生敲桌面用耳听实验、讲解贝多芬的小故事、电子捕鱼让学生知道声音一样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由于声音是一
个用语言不好描述的科学现象,本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学流程(包括课题引入、教学进程、总结等方面)【引入】听听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一、声音的产生:1.同
学们说说生活中的一些发声现象。2.活动:试着让橡皮筋、笔套、钢尺发声3.观察琴弦、鼓、音叉的振动感受自己声带的振动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声源4.讨论:禅是怎样发声的?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怎样由声源传到人耳的呢
?声音的传播有什么条件呢?1.课堂实验P50: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传播实验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2.视频播放:图2-1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介质:声音传播需要的物质叫做介质。3.思考与讨论:科幻电影中,太空中有飞行器
发声爆炸,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这个场景合理吗?4.制作土电话,利用土电话传声三、声波声音又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呢?1.活动:观察水波和水面上软木塞的运动观察喇叭发出较强声音时,烛焰的摇晃情况讲述:声音
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声波四、声音传播的快慢1.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2.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五、讨论1.对着山崖高声喊叫,我们会听到什么?2.如何估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速度?3.利用声音发射测距进行简单计算巩固措施(作业练习等)1.作业本A本17页2.课时集训相应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