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7).doc,共(4)页,104.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40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科学七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3)知道波是传递声音的形式。(4)通知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
播的条件,提高观察现象的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2、过程与方法(1)学会自学、合作学习的方法(2)养成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合作的重要性(2)感受科学就在身边,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索生活。二、教学
内容分析学生对声音有非常丰富的感受,能举出很多发声现象,但是他们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没有直观肯定的认识,所以在课上通过师生共同操作,来加深对振动发声的印象。学生知道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但能否在真空中传播,还没有直观的认识,所以还需要实验加推理得出。三、教学重难点(1)声音是
由物体振动产生。(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3)波是传递声音的形式。四、教学仪器师:一个鼓,电铃罩,土电话,彩虹圈,土电话生:音叉,纸条,大小烧杯,橡皮筋,水槽,乒乓球(绑细绳)五、教学过程【引入】播放音乐,随着音乐声
进入我们今天的课程。【思考】声音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你有体验吗?【活动一】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声带在振动吗?停止讲话后呢?一起念:“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对比】说话前后声带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说明说话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过渡】我们只通过一个例子就能
得出所有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吗?不能,因为一个实验存在偶然性,那我们亲自动手,多做几个实验。【活动二】一根橡皮筋,一把尺,一张纸,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并仔细观察它们发声和停止发声时有何区别?生:发声时声带在振动,停止发声时声带不振动。【总结】物体发声时
的共同特征:物体发声时都会振动。【小结】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思考】1.你还有其他生活事例能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吗?生:敲鼓(引出放大法)2.液体振动能产生声音吗?听一段(海浪和海鸥的)声音,分别指出是怎
么发声的?海浪声是水的振动产生,海鸥声是海鸥声带的振动。3.气体振动能产生声音吗?【演示】吹口哨,是气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小结】固、液、气都可作为声源。【过渡】虽然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有时声源的振动很微小,我们眼睛看不出它的振动。
【活动三】请利用桌上的任何仪器设计实验:敲击音叉发声时,如何说明音叉在振动?以小组为单位,尽可能多想几种方法!【总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了。【思考过渡】1.从音叉发出声音,到你听到声音,这之间还需要怎么样?生:传播。2.通过什么传播?生:空气。
师:对,这是我们生活中都有的体验,如老师讲话,你听到声音,就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过渡】声音除了能在气体中传播,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活动四】演示水下敲击钩码。【思考】1.此时你听到钩码敲击的声音,这个声音是如何传播到你的耳朵的?通过了
哪些物质?生:水→空气→耳朵2.交流游泳时在水下听到岸上叫声的体验及传播途径。生:空气→水→耳朵【小结】不仅气体可以传声,液体也可以传声。【活动五】小游戏:它说我听(土电话,播放手机录音,音量调低)第一次拉直听,第二次放松听,第三次把线缠手指上听。【小结】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比气体好。【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过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假如老师和你之间是真空的,没有空气,老师这样讲话你听得见吗?【活动六】介绍真空罩的结构:电铃固定在橡胶底座上,一个玻璃罩可以盖在上面,一个接气口。【小结】真空不
能传声。【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六、形成性评价科幻电影中经常会看到听到这样一个场景,“轰隆”一声飞船爆炸了,你觉得这个场景合理吗?为什么?生:不合理,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师:若宇航员在太空中要想交流,该怎么交流?生:通过无线电交流。七、板书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
产生的。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液、气都可作为声源)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八、教学反思1.从活动一的体验到活动二的实验,衔接过渡不自然,这样会造成学生认为知识点之间或上下内容之间是分立的,不能有效地将知识串联在一起。解决方法:暂时可以将过渡语,以
简略的方式打在课件中,不仅给自己提示,也给学生承上启下的感觉。2.在动手做实验之前,应该先把实验目的以一定方式交代清楚,比如打在课件中,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该做时就发散思维,该停下就马上停下的习惯。其中一个班的思维不够开
阔,在活动三时,想出的证明方法很少。解决方法:今后每次实验,讲究规则,服从规则;注意语言激励引导,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