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 (8)

DOC
  • 阅读 2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63.496 KB
  • 2022-11-2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 (8)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 (8)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 (8)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 (8).docx,共(6)页,63.49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32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明珠学校初三年级楼艺2016年12月《力的存在》一、教材分析《力的存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版七年级第二册。初一学生对抽教材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

确认力的存在。二、学情分析1、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不过学生可以通过力产生的效果来感受到力的存在。2、学生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在学习时会遇到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

形变放大。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3.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运用上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

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

的归纳。2.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

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理解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五、教学策略(1)应用“控制变量法”这一重要科学研究方法,经历“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与三要素之间关系”的实验过程,提高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经历“力的图示法”的学习过程,感受用图示形象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班同学谁力气最大呀?怎么评比的?有一种方式判断,掰手腕,怎么玩?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且两者演示)咱们平时做过这游戏么?两个男同学,进行游戏,女孩子,可以玩,可以看,一分钟时间,分出胜负,但是不要受伤。取胜同学——甲同学;失败同学——乙同学。乙同学,你失败了,原因是什么?学生:甲腕力大

乙的手倒下了是因为甲对乙用力了。甲施加了力,乙受到了力。力存在的例子,两个物体,施力,受力。甲施加的力作用在乙的手上,乙是受力物体,倒下了。一、力的存在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力的例子,分别讲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学生:值日,拎水桶,手是施力物体,桶柄是受力物体。学生:书在桌子上,书是

施力物体,桌子是受力物体。学生:踢足球,脚是施力物体,球是受力物体。学生:捏橡皮泥,手是施力物体,橡皮泥是受力物体。小结:每个力产生,至少存在两个物体,一个施力,一个受力。【板书】: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思考:1、

有没有哪个力能脱离物阿体存在呢?2、产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不是一定要相互接触?3、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一定有力吗?小结力不能脱离物体存在,至少要两个物体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不一定要相互接触,例如:磁力,重力相互接触的物体也不一定有力的作用。例如:放在墙角的砖块,与墙之间没有力的作用

。老师总结:所以我们不能以物体是否接触作为判断力是否存在的依据。那么如何来判断力的存在呢?掰手腕,乙同学的手在甲同学力的作用下,产生了什么效果?倒了。在这过程中你是通过什么来确定力的存在的?——力的作用效果

二、力的作用效果【活动】用桌上的器材证明力的存在,并说出让人信服的理由(气球x2、弹簧、乒乓球、瓶子、尺子、橡皮泥)学生:手捏橡皮泥,橡皮泥表面有坑。形状发生了变化与掰手腕把手移动了不一样学生:打乒乓球能让乒乓球来回移动(改变运

动方向)学生:能把气球吹飞(由静止到运动)。。。。。。刚才所说的这几个例子,哪些是同一类型?气球变形,尺子弯曲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改变速度,改变运动方向。。。。。改变形状。改变运动状态小结: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展示图片说说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活动二】设计实验证明力能使玻璃瓶发生形变【需要区分液体热胀冷缩的影响吗?】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视频】卖拐,跺脚脚麻了思考:脚为什么麻了呢?学生:因为脚受到了力老师:谁施加给脚的力啊?学生:地面老师:脚

跺地面的同时脚也受到了地面给脚的力,说明力的作用时相互的【活动】同桌两人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挤压气球看看效果一不一样1、左球不动,用右球挤压左球2、右球不动,用左球挤压右球3、两个球同时往中间压现象:三种挤压方式,两个球同时

都会发生形变。都受到了力的作用【小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应用】老师示范:脚跺地面,脚施加给地面一个力,由于力的作用时相互的,地面也施加给脚一个力,所以脚麻了。学生应用:1、滑冰者推墙为什么会往后退?2、火箭上升应该往哪儿喷气?3

、人是怎么向前奔跑的?【练习】11.不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2.3.4.5.2A发动汽车使它从静止变为运动B汽车急刹车从运动变为静止C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落D石块在空中越落越快一、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七、教学资源应用1、学生实验器材:条形磁铁、小铁球、锯条、弹簧测力计。2、演示实验器材:弹簧、钢尺、气球、锯条、弹簧测力计。3、多媒体器材:投影仪播放ppt、视频、图片。实物投影仪[来

源八、学习效果评价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这节课的设计我按照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参

与和学生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物理的基本概念,并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得出物理规律。一节课下来,达到了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所提来说学生的参与度还是很高的,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时相互的这三个知识点掌握的还是到位的,但是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时候描述还是不到位。原先的设想是希望学生能掌握三步法:1、谁跟谁相互接触2、两个物体力的相互作用3、力的作用效果。但学生的回答总是只能讲出第2、3点。例如讲到划船这个问题使,学生下意识就回答:人划水,船动。这就会有几个问题。1、与船接触的

并不是人,而是浆所以施力物体不应该是人。2、划水这个运动并不是船动的直接原因,具体分析应该是:浆划水,浆对水有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因为里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水对浆也有一个向前的作用力,所以船向前运动。若按照之前所说的三步法解释,就会很清楚了。有人会有疑问,这样的具体要求是不是太严格了

?在今后的学习中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其实不然,这样的三步解答能让学生非常清晰的了解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并能说出运动跟力的真正关系,这对今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九、板书设计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

方向速度大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十、课后反思一、整节课中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1)在新课导入上,我通过大力士搏斗的图片,以及他战胜对手的事例,设置悬念,既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2)在新课讲授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如拉弹簧、弯

钢尺、压气球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力的形变效果。并对课本配套的学习活动卡上的磁铁靠近小铁球的活动进行再设计,通过小组合作,在活动中认知力的另一种作用效果。3)在实验分析时,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时常用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我

采取的是在教师演示实验的启发下,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器材讨论实验的具体做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通过这种小步子,设坡度的做法,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得到力的三要素。4)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取材简单,设计巧妙,易引导,易操作。一根锯条就可完成三个实验来研究力的形变

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否有关。5)在整节课的流程中,合理的运用了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后面配以精心设计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优化了教学效果。二、整节课的亮点是:1)在引入上激发好奇,在设问中注重启发,在猜想上联系现实,在实验中

注重方法,在操作上强调动手。2)课堂氛围活跃热烈,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学生活动积极有效,各个环节衔接流畅。三、这节课还须改进的地方有:1)内容虽较全面,但还不够深入。由于我这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容量较大,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在板演力的图示后,学生只练习了一道,对一些特殊情况的

力的图示,如沿着斜面向上推小车,一个图里画两个力的没有涉及到。2)在用实验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时,给学生提供的器材是锯条和弹簧测力计,学生主要是利用力作用在锯条上的形变效果进行研究,而没有再提供其他的器材让学生选择,尝试用力改变了物体的运

动状态进行研究。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今后,我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不懈的努力,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我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备好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9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