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1).doc,共(3)页,31.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24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光的折射》第三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理解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作出已知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3)情
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折射初步规律教学难点: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三、教学教具:大烧杯、水、筷子、三棱镜、激光四、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1)教师在阳光
下做“三棱镜”色散实验(集中学生注意力)(2)[学生分组实验]小烧杯中盛水,观察没有盛水和盛有水的烧杯底深浅的变化,以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水中部分有什么变化。(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
实验前,让学生猜想一会儿。问:为什么烧杯中倒入水后,烧杯底深度会看起来变浅,水中的筷子会看起来向上弯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主要教学过程设计:[演示实验]光从玻璃斜射到空气中,观察在玻璃与空气接触面处发生的折射
现象。教师边演示边提问:问题:(1)光从玻璃中进入空气时,传播方向有没有发生改变?(2)光向哪边偏折?(3)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入射角小于临界角)光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向哪边偏折?(4)使光从空气斜射玻璃中,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光的传播方向是否
改变?向哪边偏折?(学生讨论后回答)问:实验中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现象是什么?答:条件: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现象: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我们自然中叫光的折射。(板书)第五节光
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的现象。(提醒学生注意“斜射”二字)让学生再观察,光照到玻璃上前后,亮度有什么变化?启发学生回答:光分两部分:一部分射入玻璃中,一部分反射回空气回忆: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
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教师在副板书上,画出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问:进入玻璃的那束光线叫它什么光线?它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比较:与反射定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写在
副板书上)相同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也中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也分居法线两侧,光线都改变了传播方向。不同点: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不在同一种物质里传播,而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种物质里传播,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而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问:折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的大小如何变化?并比较它们的大小。演示1: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演示2: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教师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不完整教师补充)从实验中
得出结论: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还是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要看光从什么物质进入什么物质。让学生比较:水、空气、玻璃三者密度的大小。启发学生得出规律:密度大的这边角度小(教师解释说明并画
出折射光线和折射角)(板书)2、光的折射规律:(学生画在书上)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演示: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板书)3、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演示:光从空气垂直射向玻
璃表面,传播方向不改变。提示:为什么在光的折射中要加“斜射”二字。问:你现在能不能解释为什么盛水的烧杯看起来变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的现象?(让学生看书第72页最后一段,注意语言的表达)3、小结:光的
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过小溪时要注意安全。4、练习:目标检测5、作业: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