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7).doc,共(4)页,48.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23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一课时科别科学年级七年级设计者宋雨芳时间2016.04.05学习目标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能说出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2、理解从实验推得光的反射定律,并能运用它正确地画出光的反射光
路图。3、初步认识在光的反射中光路的可逆性。4、学会解释生活中有关光的反射现象。5、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研究,初步领略反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教后记设计的初步说明:就这一课时而言,内容有
点难理解,有点抽象,原因是平时生活中一束光很难显示出来,所以主要是通过让光显示出来这一活动,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形成探究光反射规律的思路及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体会实验过程的细节,再通过改进的器材即反射定律演示仪,进行演示实验,由学生分析,讨论与归纳自己得出光的反射定
律,然后运用光的反射定律和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很顺利的得出光路的可逆性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让学生真真切切的学会解释生活中有关光的反射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总之,实验做好了,知识就水到渠成了。(任务分析)光的反射和折射内容较多,分三个课时,分别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就
第一课时而言,内容有点难理解,有点抽象,原因是平时生活中一束光很难显示出来,所以主要是通过活动、实验、讨论与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再运用光的反射定律和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很顺利的得出光路的可逆性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
点,让学生真真切切的学会解释生活中有关光的反射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若照着课本上做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很难成功。而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要做好这个实验,所以得改进课本上的实验。教师准备:自制课件,激光笔,小平面镜,反射定律演
示仪学生准备:激光笔,小平面镜,白纸,光盘。(两人一组,共十四组)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播放电影《赤壁》中的一个片段,影片中利用光的反射,使敌人人仰马翻,打败敌人。点出课题:光的反射(通过电影中的片段引入课题,吸引学生,使学生情绪高涨,从而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二、新课教学提问:光在同一中均匀物质中是如何传播的呢?光在传播过程中能拐弯吗?激光笔射到墙上可以看到有个红点点即光斑,这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边讲边演示)。那么你能让它拐弯吗?怎么知道光在传播过程中拐弯了呢?活动1:用自带的器材说明光的拐弯现象学生表演:光的拐弯现象
引入概念:光的反射教学过程(一)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通过一步步设问,让学生紧跟着思路一步步思考,并试着自己通过动手实验去寻找答案。从而很自然的引出什么是光的反射。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概念。
)提问: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只看到了光斑,那么谁能显示光反射时它的传播路径呢?活动2:用自带的器材显示光反射时传播的路径(比一比,看哪组最快,显示的最清楚)通过活动,学生发现以下几点:激光笔的位置较难控制,得让激光紧贴白纸或光盘。用白纸来显示,光出现不连续性,所以尽可能的要把白纸放
平整,用光盘反面光连续,显示效果较好。但白纸上光路要清楚些。改变入射光或转动平面镜,其反射的路径就会改变。看到了光的路径后,再依次介绍入射光线,入射点,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通过让学生显示光的路径这一活动,使光的反射更形象,让他们更易接受光路图中的入射光线,入射点,反射光线,入射角
,反射角。同时为探究光反射的规律埋下伏笔。)(二)、光的反射定律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当改变入射光线或转动平面镜(法线变了)时(入射角变了),反射光线也会随之改变(反射角也变了),那么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有什么关系呢?反射角与入射
角的大小关系如何?活动3:探究光反射的规律。(让学生讨论实验的目的、实验思路如何、实验如何进行)实验目的:(1)研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2)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实验思路:(1)通过显示光反射的路径这一活动,发现用白纸来显示
,光出现不连续性,所以尽可能的要把白纸放平整,用光盘的反面显示效果较好。由此猜想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可能位于同一平面,而要证明这一点需要的是不在同一平面时,反射光线不能显示。由此想到需要一个可翻折的平面。而且平面类
似于光盘反面的表面。但白纸上光路要清楚些。所以颜色最好是白色的。(2)只要画出入射角,反射角,再用量角器量出角度,比较即可。为了实验的可靠性需要多次改变入射角(通过改变入射光线)。实验过程:课本68页的活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
思考与讨论,让学生真正明白实验的目的,思路以及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介绍反射定律演示仪,通过演示,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由于课本上这个实验装置激光笔的位置较难控制,其演示可见度差,难于操作,时间过长,实验效果不理想。所以根据教材的根
据反馈信息所作的调整设想:在显示光反射的路径这一活动和分析光反射规律的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及实验过程这两方面花了较多时间,另外练习作光路图也占去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导致后面的内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没时间上。另外演示光反射定律的实验,
有部分学生看不清楚。调整设想:前面的活动实验不可减,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缩减作图题,就改为一道题。也可以大胆的将镜面反射与漫反射作为自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应急措施:在显示光反射这一活动中,有几位学生观察的很仔细,发现反射光线有三条,中间一条较
粗,两边各有一条较细的,提出来问我,我当时一看,他们的平面镜较厚,相当与两个镜面,心想那也应该是两条反射光线,怎么有三条呢?当时我就回·教学过程特点和教学的需要,需要对其进行改进,用反射定律演示仪来做
这个实验。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实验器材的选择与设计。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合作技能。)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介绍口诀: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并作相
关的说明。作图:(巩固定律)已知反射面和入射光线方向,请画出反射光线等。(三)、光路的可逆性活动4:一位同学从平面镜看见别人的眼睛时,别人也同时可以从平面镜里看见你的眼睛。你信吗?试一试、做一做。从刚才画出的光路图中,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让
学生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反射光线。并通过实验验证。(由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再结合光的反射定律,轻松得出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四)、反射的类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提问:物体表面都能反射光。为什么镜
子(玻璃)看起来很亮,而白纸或者木头较暗?(联系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思考)将一束平行光射向镜面,让学生画出反射光线。(由学生自己再次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自己画出光路图,并由学生自己讨论归纳其特点,让他们主动
学习。)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让学生画出反射光线。(让学生心生疑惑,迫不及待的想寻找答案。)学生难以下手,这时点击漫反射的视频,帮他们解疑。再由学生自己讨论归纳其特点。提问: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的异同点,并举例。再次播放电影赤壁中的片段,并提问翻盾前是什么反射,翻盾后是什么反射?(前后呼应,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对光的反射有了新的认识。)让学生总结一节课的收获。课后思考题:潜望镜的原理是什么?什么是光污染?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从科学走向社会,让
学生了解光反射的应用及危害。同时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及自学的能力。)答他们是因为平面镜较厚的原因,具体没解释。课后我研究了一番,当时没细想,应该是一小部光先通过前面的玻璃镜面反射,出现一条反射光线(较细),大部分
光透过这层玻璃发生了折射,遇到下面的镜面又发生反射,接着这其中大部分的光发生了折射(就是我们看到的较粗的那条反射光线),小部分光遇到上层玻璃又发生反射回到下层镜面,再次反射到上层玻璃,最后其中的大部分光发生折射(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三条较细的反射光线)。后面应该还会有再次反射折射的光线,但因为太
少,所以看不到。还发现当入射角较小时,看起来只有一条。所以要用薄的平面镜。效果:学生作业完成的较好,特别是有关光反射实验细节的题目。本教学设计特点的概括1.思路清晰,引人入胜2.注重实验,突破难点3.大胆尝试,改进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
也可将此项对应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优势(及局限分析)优势:1.大胆的处理教材,对教材中的内容作适当的取舍,修改。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能力。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学生自带的器材,让学生利用手边的简易器材大胆尝试显示光反射时的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形成探
究光反射规律的思路及实验设计,体会实验过程的细节,理解改进实验器材的原因。同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思路如何、实验如何进行、如何分析证据得出结论以及如何与别人交流与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通过改进的实验器材节省了
实验时间,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在设计问题时,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以及设计一个显示光路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探究活动中给所有学生以正面评价并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
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信心,使教师成为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3.注重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后思考题,潜望镜的原理是什么?什么是光污染?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体
会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局限:反射定律演示仪太少,所以探索光反射的规律时只能做演示实验,若是分组实验效果会更好。(不够填写可按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