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熔化与凝固》教案 (2)-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doc,共(7)页,229.407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242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永康市明珠学校初中科学王江燕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属于《科学课程标准》安排的五个学习领域中的物质科学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特点,能用图像描述这些特点,知道物态变化伴随
吸热和放热。中考要求能知道晶体的熔化图像,能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知道熔点、凝固点的含义,知道冰的熔点为0℃,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本节是七年级《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
数据的处理,如何利用描点法将数据转化为图像也是学生的难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读数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现象。二、学习者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在
小学阶段学习过三态现象,熔化、凝固的现象对于他们来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晶体熔化条件和熔化过程中的特点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手实验的能力,能在实验中认真观察,记录数据。但是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更直观的得出规律,对学
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3.能知道晶体的熔化图像,能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以冰和石蜡的熔化为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固体
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像、利用图像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及相互协作的意
识。四、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五、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以冰和石蜡为例)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像表示出来。六、课前准备一次性杯子、硬纸板、针筒
、热水、温度计、PPT课件七、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T:同学们好。正式上课前,我给大家变个小魔术。这是一双金属材质的筷子,这是一杯普通的白开水,(可以请同学喝一口),毫无问题。现在我将这双筷子伸入热水中,见证奇迹的时刻。筷子居然从固态变成了可以流动的液态,熔化了!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
问,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科学课堂——熔化与凝固。(写上板书大标题熔化与凝固)设计意图:利用低熔点金属易熔化的特点,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熔化与凝固的概念T:什么是熔化?从刚才的魔术中你能概括出来吗
?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板书:固态→液态)这个过程中,物质会吸收热量还是会放出热量?S:吸收T: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我们称为熔化,这个过程要吸收热量。反过来,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我们称为凝固,凝固是熔化的一个逆过程。你知道哪些凝固现
象?S:水结冰/岩浆凝固/......T: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是凝固,既然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这个过程中会吸收热量还是会放出热量?S:放出热量(过渡)T: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稍作休息,看个视频。(播放玻璃工艺)S
:看视频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开始时的小实验,让学生自己总结熔化与凝固的概念,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熔化与凝固的现象,强化对概念的理解。(三)熔化的规律1.实验探究T:我们看到,玻璃在高温下熔化以后居然变软了,像橡皮泥一样可以塑造成不同的形状。所有的物质在熔化的时
候都会变软吗?S:不会T:这里有一瓶冰块(拿出一瓶冰),部分冰已经变成了水,动手捏捏(请位同学),发现冰块还是硬的。这说明,不同的物质熔化时的情况并不一样。物质的熔化有什么规律可循呢?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物质的熔化。我选
取了冰块与石蜡进行研究。从生活常识中,我们可以知道,北方的冬天,天气比较冷,温度比较低,河里的水结成了冰,而到了春天,大地回暖,温度升高,冰又熔化成了水,这说明熔化可能与哪个因素有关?S:温度T:除了温度之
外呢?冰熔化时从固态变成了液态,而玻璃熔化时又有一个变软的过程,这说明熔化时物质的(停顿,等学生来讲)S:学生可能讲形状,或者状态T:准确来说是物质的状态。物质在熔化时可能有哪些状态?S:可能回答的出来,也可能回答的不出来T:物质
在熔化时的状态主要有固态、液态、以及固、液共存这三种。因此,本研究的内容为研究物质熔化时状态及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我们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呢?S:温度计、手表、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石棉网(学生可能回答的出来也可能回答不出来)T:将实验仪器
进行组装以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实验装置(PPT展示)。我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对实验仪器进行替换,换成这个装置(PPT展示)。利用热水浴代替酒精灯加热,利用硬纸板代替铁架台,更方便。在实验中,同学们具体如何操作呢
?(结合PPT进行讲解)课前全班同学分成了8个组,每个组6人或者7人。其中每个组又分成A、B两个小组,A组的同学负责做冰块熔化的实验,B组的同学负责做石蜡熔化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一人负责钟报一次;一人负责读温度计的示数以及观察物质的状态;剩下
的一人负责记录数据。数据记录在导学案的表格中。实验时间为7分钟;要求:组员间配合默契,数据记录准确。石蜡组的同学,请往一次性杯子里倒入热水,冰块组的同学请倒入凉水,请将水加到红线为止。现在开始实验。S:实验T:巡视(在黑板上画好两个记录数据的表格,以
备等会请同学上来写)设计意图:利用冰和石蜡代替教材中的海波与松香来探究固体熔化的特点,利用一次性塑料杯代替烧杯,利用硬纸板代替铁架台,实验时间更容易控制,实验器材更简便,利于学生操作。2.实验数据分析T:我看有的同学已经完成的差不
多了,现在我请两位同学将本组的实验数据写到黑板上去。有没有自告奋勇的。S:上来写T:从这两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可以从温度变化的角度思考一下)。知道的同学可以举手S:石蜡组的温度一直在身高,而冰块在熔化
时会停留在0℃一段时间。T:回答的很准确。理论上来讲,当冰块达到0摄氏度以后就会开始熔化变成水,直到冰块完全熔化以后,温度才会上升。但是由于实验本身存在误差,所以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有所出入。0℃是冰块的熔点,那什么是熔点呢?熔点就是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温度。石蜡有熔点吗?S:没有!T:像
冰这样在熔化过程中有固定熔点的固体我们称为晶体,而像石蜡这样没有固定熔点的固体我们称为非晶体。常见的晶体主要有各种金属、冰、食盐、奈、石英等。常见的非晶体主要有蜂蜡、松香、沥青、橡胶、玻璃等。我们再来看看表格里的数据,觉不觉得这些
数据有些繁琐,不够直观?有没有一种更加简便直观的数据处理方法呢?S:思考T:我们可以通过图像法来实现数据的处理。以温度为纵轴,时间为横轴,以刚开始记录的时间为原点0,建立直角坐标系。找到每个数据在坐标轴上的位置用点标出来,例如当时间为1分钟时,温度为22℃,则该点的位置就在
这里(演示标点),依次类推,标出其他点的位置,最后将这些点,用一根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请同学们都动手画一画,将表格中的数据,转化成图像,完成导学案,时间为2分钟。S:动手画图(教师巡视,并在黑板上画出坐标系)T:请两位学生将大致图像画到黑板上去。我们
先来看冰的图像,大致可以分成AB、BC、CD这三段,BC是一条平的直线,说明此时的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保持不变的温度就是熔点。在AB段物质的状态是固态,说明此时还未开始熔化,而当温度达到0摄氏以后也就是熔点,物质的状态变成了固液共存态,此时针筒里面的物质是冰
水混合物,等冰块完全熔化变成水以后,温度又开始上升。再来看石蜡的图像,我们发现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是一直上升的。由此你能知道冰熔化以及石蜡熔化分别需要什么条件吗?S:学生回答(不一定回答的出来)T:冰块的熔化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吸热;石蜡是吸
热。都弄清楚了吗?我们来做几个题目试一试,请完成学案上的当堂检测。S:做题T:做好的同学手举一下。(根据题目情况进行反馈)八、课堂小结(指着板书讲)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重点探究了晶体与非
晶体的熔化规律。在课堂的最后,我们一起来对魔术进行揭秘。事实上魔术的奥秘就在这根金属棒,我们知道金属在物质分类上属于晶体,放到热水里面以后熔化了,说明它的熔点肯定低于100℃——这是一根低熔点合金。(PPT上展示低熔点合金的材料)。九
、板书设计熔化与凝固一、固熔化液凝固十、教学反思(一)关于实验的改正1.实验药品的改进:“固体熔化的实验”是本节内容教学的关键。教材中用海波作为实验原料,主要是利用海波的熔点是48℃,实验的温度容易控制。但是没有考虑海波的导热性能差,熔化热小,在熔化时温度难以控制,有时1分钟内试管中的海
波全部熔化,有时看到海波熔化过程温度持续上升,实验现象不明显。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海波是一种比较陌生的物质,结合生活经验,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会在0℃停留一段时间,于是选取了冰代替海波。此外,由于松香加热到90℃还是胶体,学生无
法理解是液态除非再加热,耗时太长,温度高比较危险。把松香改成石蜡,石蜡熔化后液态现象明显。2.实验装置的改进:用一次性杯子代替烧杯,用硬纸板代替铁架台进行固定。用热水水浴加热代替酒精灯加热。(二)困惑之处1.课前全班同学分成了8个组,每个
组6人或者7人。其中每个组又分成A、B两个小组,A组的同学负责做冰块熔化的实验,B组的同学负责做石蜡熔化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一人负责钟报一次;一人负责读温度计的示数以及观察物质的状态;剩下的一人负责记录数据。数据记录在导学案的表格中。因此实验对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有一定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会
出现个别学生未做好自己的任务,而导致实验结果有影响。2.由于科学与数学未同步,七年级数学教材中未出现笛卡儿直角坐标系,因此学生画曲线图象和理解变量和自变量的变化情况有些困难。3.实验后我所设计的环节是让学
生对比两幅图像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这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