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1-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docx,共(3)页,5.405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15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猜个谜语吧: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从天上来。(打一自然现象)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就探究降
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星球地图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单元内容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关注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教材从设计
上更注重从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行选材,从培养学生兴趣角度选材,本单元内容既是今后分区地理学习的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树立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体现地理学科的以人为
本的出发点。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讲了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两个方面内容。本节教材与第二节教材一起,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理解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降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概念的学习并不是难点,学生会很容易接受。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因此我在设计降水概念、主要形式、测量等内容时采用自主学习
的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在学生完成简单的信息查找之后,教师进一步借助多媒体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降水形式的图片,降水形成过程的图片内容,目的是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享受,进而加深这些现象在学生心目中的
印象及学生的兴趣的调动。另外通过课堂问题的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通过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绘制,培养学生类比思想,综合学习能力等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探究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读图、归纳知识的能力,这部分知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有效的
教学设计是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方法、探究合作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目标1.知道降水的形式及降水量的测量。2.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降
水分布的差异。4.通过对降水的学习,逐步培养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1.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教学难点•
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统称为降水,其主要形式是________。2.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_____________来表示。•世界降水分布的基本规律是:赤道附近地区降水_______,极地地区降水_______;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降水_______,西岸降水_______;中纬度地带,沿海地区降水_______,内陆地区降水_______。4.山地迎风坡降水_______,背风坡降水_______。二.小组合作交流•绘制你手上的降水降水量柱状图,并展示。•观察世界降
水量分布图,讨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比较数据,我发现的规律是:•观察南北回归线附近的降水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以亚欧大陆为例,观察:中纬度内陆和沿海地区的降水量有什么差别?(4)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以上三
种现象:三.展示提升展示以上小组合作交流结果四.当堂检测1.通常用()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A.等降水量线图B.世界气候分布图C.降水量柱状图D.气温年变化图2.赤道附近地区的年降水量一般在()A.2000毫米B.2
000毫米以下C.1000毫米以上D.2000毫米以上3.关于降水的空间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地迎风坡降水多B.沿海地区降水多C.大陆西岸降水少D.大陆内部降水少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