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浮力》教案 (3)-八年级上册科学华师大版.doc,共(2)页,33.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101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一、基本信息教学课题: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浮力》二、对本节课的总体评价优点:教学设计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完了机械运动和力、运动规律、压力和压强、密度等知识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所设的一节承上启下的概念课。
本节课教材编排从一些生活实例引入,得出浮体的概念,进而渗透STS教育,让学生了解船舶的发展历史,体验科学发展的曲折性和科学的发展性。然后,教材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活动一:“感受浮体受到的浮力,”让学生体验得出浮
力的概念和浮力的方向,同时也说明漂浮在液面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活动二:“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的浮力”让学生进一步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活动三:“探究浮力的成因”,结合“阅读材料”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原因,让学生
了解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最后,引出空气的浮力。整个教材的编排结构严谨,层层深入,符合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有助于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能力的生成。(一)不足之处:对本次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反馈来看;本人认为浮体的概念,浮力的定义的得出,漂浮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物体在空气中也会受到空气给它的浮力这几个学习目标圆满达成。而物体在液
体中受到的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和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两个教学目标只能算基本达成,浮力的方向一方面通过平衡力的角度分析得出是竖直向上的,基于学生对平衡力的理解、应用还是有一定困难。另一方面想通过烧杯中乒乓球按入水中的演示实验来达成,可能演示时缺少一个
参照物来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用了两个视屏和教师演示来达成。但视屏可视性效果欠佳,另一原因本节课内容多,临近下课,时间紧,教师分析解释不够清晰。三、对一些问题的反思1、对学习效果的反思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绝大多
数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中。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许多学生都能通过自己暑假游泳的体验迁移到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2、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
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3
、教学观念的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感想和体会,也迸发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我认为:(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
式学-2-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2)、顺应学生,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也能展开更多的教学活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是学
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
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