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生态系统》教案-七年级下册科学华师大版.doc,共(4)页,64.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090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生态系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结构目标:①了解生态因素及其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②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③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能力目标:①让学生初步学会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学会生态系统与群落的区别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3.思想情感目
标:①使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②让学生体念生态系统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③通过对自然的剖析,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重点难点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引入
复习:1、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2、教师出示课件图片:一个水族箱,让学生观察其内的生物体。提问:水族箱中哪些属于生物因素,哪些属于非生物因素?思考:若把水族箱(大鱼缸)看成一个体系,其内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
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水族箱中的金鱼藻和鱼的生存都离不开水,而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也会随金鱼藻和鱼的生理活动而变化。金鱼藻为草食性鱼类提供了食物,而鱼的排泄物又为金鱼藻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养料。由此可见,水族箱中的生物与
非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缺一不可。【来源:21·世纪·教3、为了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请同学们看课件大屏幕上图片,思考下列问题:1)这些生物各有什么特点?2)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有关系?3)在这个环境中,生物要生存
,还需要哪些条件?4)在小麦成熟时,为了防止鸟吃小麦的种子,对这些田地加网,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在这个草原上,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昆虫吃草,鸟吃草籽
或昆虫,吃草和昆虫的鸟又往往被鹰等动物捕食。除此以外,如果没有阳光、水、空气、土壤和适宜的温度,草原上的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环境中还要满足生物所需要的各种非生物因素。21·世纪*教
育网在小麦成熟时,为了防止鸟吃小麦种子,有人对这些田地加网,结果导致昆虫的大量繁殖,造成小麦减产,严重时可能使小麦颗粒无收。2-1-c-n-j-y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呢?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二)新课教学A、生态系统的
概念在一定地域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严格湖泊、一条河流、甚至一个村庄或城镇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由此,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
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等。我们就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也是这个系统的一员。21·cn·jy·comB、生态系统的组成出示池塘生态系统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1.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哪些属于生物,哪些属于非生物?2.各
类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若不同,说明各类生物的特点。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若不同,各类生物各具什么作用?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小结:在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由两部分构成,水草、藻类植物、浮游动物、各
种鱼、软体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属于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温度、水底泥沙属于非生物部分。【来源各类生物的营养方式都不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植物营养方式是自养,它们能够利用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供给自身和系统中其他生物利用
,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源泉,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缺少了它们,整个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www.21-cn-jy.com动物营养方式是异养,它们自己不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因而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消费者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营养方式也是异养,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再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分解者。缺少了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无法分解,就会堆积如山,环境越来越恶化,最终生
产者因缺乏无机营养而无法生存,整个生态系统将崩溃。因此,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此,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再出示课件:森林生态系统图片及其他生态系统图片,让学生分析由哪些成分组成学生观察、讨论、回答问题后,
教师总结生态系统的成分:一个生态系统,不论大小,都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观察课件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片,思考: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21cnjy.com学生观察并回答:是一种吃吃喝喝的关系,植物被虫所食,虫被鸟所食。请将课件图
片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注意强调:食物链书写方法,生产者(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食肉动物可以有多种,被捕食的要写在前,捕食的写在后边;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微生物不写)C、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消
费者与生产者之间是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是相互关联的,形成网状,称为食物网。【出处:21教育名师】观察课件中的“森林生态系统”图片:各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
了食物网。请数一数:该食物网由几条食物链构成?它们是不是相互关联的,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学生回答:共5条,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最长的一条是:草鼠蛇鹰请同学们针对此食物网,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相
对数量关系如何?哪个最多,哪个最少?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哪一种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大量捕杀蛇,其他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www-2-1-cnjy-com3.这几种生物是什
么关系?4.如果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归纳:1.从总体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2.如果大量捕杀鹰,蛇因为没有了天敌和竞争者,数量会增多,兔、鼠少了天敌,数量开始时增加,但由于受到蛇、狐的控制,数
量又减少下来。草的数量变化:开始随着兔、鼠的增加而减少,后来随着兔、鼠的减少又恢复数量。最后整个系统的生物数量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如果大量捕杀蛇,鼠少了一个天敌,但它还受到狐、鹰的控制,因此,数量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他生物如兔、狐、鹰、草的数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版权所有:21教育】1.这几
种生物之间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2.狐和蛇大量迁出,兔和鼠的天敌减少了,数量会增加,鹰因为有充足的食物,数量开始增多,但草却会减少;随着草减少,抑制兔和鼠的数量,鹰因为缺少食物而降低下来。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小结:由此可见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入与迁
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成为生态平衡。活动3:与你相关的食物网——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方法步骤:1.学生在纸上写下他昨天吃的食物2.出每一
种食物的组成成分分别来自哪一种动物或植物。如:馒头——小麦,牛奶——牛,请接着列出它们的食物。3.另找一张纸写上这些生物的名称。想一想这些生物还能吃哪些生物,或被哪些生物所吃,把这些生物的名称也写上。用箭头连成一个食物网。讨论:人类作为生
态系统中的一员,在食物网中的地位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消费者的角色,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因此,我们要保护我们周围的生物。21教育网E、生态
农业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2·1·c·n·j·y反思本节教材内容为第五章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性强,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所要求完成的任务主要侧重于理解和掌握(要求高)。内容是继第一节种群与
群落,着重从理论上概括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为以后学习生态平衡打基础,同时又为高中学习生物作铺垫,所以在知识结构上属于前后联系,承上启下的。此外,教材内容属理论性,较概括和抽象,虽有种群与群落作原有感性知识,但仍需补充大量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初一学生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性思维
能力,但仍属形象思维型,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生原有的知识是种群与群落,并已了解生物群落和植被,对生物与环境形成了初步认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较困难,有可能与群落的概念发生混淆,这点教师应注意,另外还应注意非生物因素与非生物
的物质和能量的区别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