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空气的成分》教案 (3)-七年级下册科学华师大版.doc,共(5)页,87.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08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空气的成分——探究空气中氧气的成分》一、设计思路本节课在学生还没有认知大气压强的基础上,通过创设使用胶头滴管的情境,激发学生用燃烧蜡烛的方法消耗或挤走一定容器比如玻璃钟罩内的氧气的想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引导,领悟到用有形的物体来代替消耗掉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氧气的体积
并且认识到燃烧的物体具有不能产生气体或产生的气体被水吸收。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理解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知道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比例。[过程与方法]掌握实验中的转化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实验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的
科学素养。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过程;知道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比例。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过程。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在大家的桌子上有一支胶头滴管,四个同学为一小组相互比一下,看看哪个
同学一次吸入的水最多。(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师:怎样才能使吸入的水更多一些?生:尽量挤压胶头,把滴管中的空气尽可能多地排出去。师:看来你已经知道了其中的奥秘了,那么请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水为什么会被吸入胶头滴管?生: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挤走了空气,水就来填充这个空间。师
:吸入水的量为什么各不相同?生:挤走的空气不同,那么吸入水的量也不同。师:挤走的空气与吸入的水的体积有什么等量关系呢?生:挤走的空气的体积,就是吸入的水的体积。师:大家讲得非常好,利用大气的压力,通过吸入滴管中水的体积可以测得被挤走
空气的体积。看来小小的胶头滴管,包含了不少科学道理。(二)新课展开、突破难点。师:大家在小学的自然课中就知道空气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的氧气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非常重要,我们能不能用刚才使用胶头滴管类似的方法,把一个容器(比如集气瓶)里的空气中的氧气挤走或
消耗完,通过计算容器中氧气的体积除以空气的体积,从而测得空气中氧气所占的比例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你们需要什么实验用品,都可以帮你们解决。(实验讨论)师:同学们有没有想到把集气瓶里的空气中的氧气挤
走或消耗完的方法了?生:因为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可以用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桌子上,然后用集气瓶罩在上面,过一会儿蜡烛熄灭了,表明氧气消耗完了。师:大家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好不好?生:好。师:可惜有没有不足的地方?氧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能不能通过刚才介绍的方法知道氧气具体消耗了多少呢?生:不能
。师:是不是可以用有形的物体比如水来代替消耗掉的氧气占有的空间呢?在刚才蜡烛燃烧和使用胶头滴管的方法上怎样做出进一步的改进?生:把蜡烛放在水里,再用集气瓶倒扣在燃着的蜡烛上,当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水就会进入集气瓶中填充这个空间。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方案怎么样?生:可以。(三)深入学习、加
强应用。师:我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用燃烧的方法除去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既然大家都同意这个方案,那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吧。(实验操作)师:在实验中,大家看到了哪些现象呢?生:蜡烛熄灭,水进入烧杯中,烧杯内水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6。师:水为什么会进入烧杯呢?生:集
气瓶内的氧气被消耗完了。师:我们可以想象:蜡烛燃烧时消耗氧气,氧气被一点点消耗,由于空气压力的作用,水一点点去填充这个空间。这个道理和前面用胶头滴管吸水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的1/
5,而在同学们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却小于1/5,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生: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会占据一定的空间。师:看来用燃烧的方法消耗氧气这种思路是正确的,只是选择了用蜡烛燃烧不合适,那么选什么样的物质燃烧最好呢?生:燃烧不产生气体的或产生的气体能被水吸收的。师:
我现在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是红磷,就有燃烧后不产生气体的本领。下面我们就用红磷代替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师:集气瓶里面装的是什么?生:空气。师:对,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到底是多少呢?师:取红磷,先点燃酒精灯,再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迅
速插入集气瓶中,塞紧瓶塞,把集气瓶内的空气与外面的空气隔开,大家仔细观察,瓶内出现了什么现象?生: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师:白烟就是燃烧时产生的新物质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什么物质?生:氧
气。师:这个化学变化的过程我们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现在请大家猜一猜,松开弹簧夹以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的根据又是什么?生: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因为氧气被燃烧掉了,气体减少。师:大胆的猜想对于科学探究非常重要,但
是猜想还是要用实验来验证的。注意,我们要等到集气瓶冷却了以后,再来打开弹簧夹,大家仔细观察,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生:水进入集气瓶中,体积占集气瓶容积的1/5。师:如果集气瓶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内的体积是否占集气瓶容积的1
/5?生:不足1/5。师:请一位同学观察燃烧匙里是什么?生:剩余的没有烧完的红磷。师:其实是老师特意把红磷放多一些,我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生:为了保证把集气瓶里面的氧气统统都消耗掉。师:如果放置的红磷不足,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否准确?生:不准确,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师:通过这个实验探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生: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师:剩余4/5的气体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生: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科学家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按照体积计算,氮气占有78%,氧气占有21
%,稀有气体占有0.94%,二氧化碳占有0.03%,其他气体和杂志占有0.03%。其中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是空气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是自然界各种互相补偿的结果,而二氧化碳、水蒸气、臭氧是空气中的不稳定成分,水蒸气的含量容易
受季节的影响,冬季气温低,水不容易蒸发,空气干燥,夏季气温高,水易蒸发,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大些;人类大量使用冰箱、空调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师:希望大家不断探
究,不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多多。(四)拓展提升、巩固练习。习题一:为了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甲、乙两个同学用右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了实验探究。(1)甲同学: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燃烧停止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集气
瓶中吸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2)乙同学:用碳替代红磷,完成上述实验,发现集气瓶内并没有吸入水,其原因是。习题二: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50mL空气,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
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______mL.(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______.(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
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写出其中一种)______.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更多运用了教师引导,层层深入,环节紧扣,用脚手架的形式一步步建构概念。强调使用“转化法”的科学思想方法提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
科学素养。但是在很多的细节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第一,可以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比如课前让发散思维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挑选切合主题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引入新课;第二,科学课堂可以适当渗透一些科学思想方法,比如“转化法”、“微小放大法”等等,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和科学素养有很大帮助;第三,对知识适当提升和头脑风暴,比如提问“老师特意把红磷多放一些出于什么目的”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如果在燃烧匙上放少量的红磷又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实验要等到集气瓶冷却了以后再打开止水夹”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如果不冷却就打开止水夹又会出现什么情况“等等
诸如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