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节 溶解度》学案2-九年级下册化学北京版.doc,共(3)页,99.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979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导学案课题溶解度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学习目标1.我要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2.我要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与结晶过程。重、难点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转化难点: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与结晶过程我要实验探究实验一: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操
作现象(描述溶解情况)①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NaCl,用玻璃棒充分搅拌②再加入5gNaCl,用玻璃棒充分搅拌③再加入15mL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我的结论】饱和溶液是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饱和溶液是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溶剂
中,探究实验二:KNO3在水中的溶解性操作现象(描述溶解情况)④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KNO3,用玻璃棒充分搅拌⑤再加入10gKNO3,用玻璃棒充分搅拌⑥加热⑦将小烧杯取下,放置在冷水中冷却温馨提示:加热过程中,不要用手直接触摸,用坩
埚钳取放烧杯及三脚架我要讨论1.哪些溶液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我要总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晶体()()走进微观世界从微观角度看溶解与结晶请画出④、⑦中微粒示意图(不画水分子):其中表示K+,表示NO3-,④⑦我要揭秘信息链接过饱和溶液一定温度、
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过饱和现象,此时的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把高温饱和溶液缓慢冷却,就有机会形成过饱和溶液。常见的过饱和溶液有碳酸水。(部分饱和溶液升温,也会形成过饱和溶液,列如氢氧化钙)过饱和溶液能
存在的原因,是由于溶质不易在溶液中形成结晶中心即晶核。因为每一晶体都有一定的排列规则,要有结晶中心,才能使原来作无秩序运动着的溶质质点集合起来,并且按照这种晶体所特有的次序排列起来。不同的物质,实现这种规则排列的
难易程度不同,有些晶体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自行产生结晶中心,因此,有些物质的过饱和溶液看起来还是比较稳定的。但从总体上来说,过饱和溶液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是不稳定的,若受到振动或者加入溶质的晶体,则溶液里过量的溶质
就会析出而成为饱和溶液,即转化为稳定状态,这说明过饱和溶液没有饱和溶液稳定,但还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这种状态又叫介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