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doc,共(7)页,11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97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八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版)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简要评价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知道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以
及河流分布概况。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2)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的地形特征,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3)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河流,分析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4)读东北地区各类气候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
征,分析东北河流的结冰期与气候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东北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大,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增强认识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
候特征。三、教学难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四、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五、教法学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六、教学过程图片导入,展示反映东北地区地理特色的景观图片,东北三宝、三江平原、长白山天池、雾凇、东北地区乡村冬季景观、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图片
,使学生对东北地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地理位置出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图”,“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①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②找出东北地区包括省级行政区及邻国、临海、邻省(
区)。③东北地区南北大约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④说一说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阅读“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老师进行指导总结。二、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出示“东北地形图”,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辽河平原、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试着归纳东北地区地形分布的特征。出示“沿东经125°东北地区剖面图”和沿“北纬45°东北地区剖面图”,学生试着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指导学生读图绘出呈半环状的地表结构简图。阅
读“白山黑水”,进一步认识①东北地区河流流向与地形分布的关系;②东北平原与东北地区河流的关系;③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三、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学生回顾中国的气温分布特征: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出示“东北地区一月
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计算、思考:①东北地区最北边和最南边的气温差异是多少?②气温变化规律;③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地区的一月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出示“东北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①七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②气温变化规律;③大部分地方七月平均气温在多少度以上
?出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思考:①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大体介于什么范围?②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③长白山东南和西北两侧的年降水量有什么不同?造成这个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出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三
幅图”,组织学生完成活动。①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②将三个城市按1月平均气温从高到低排序。③A、B、C三地哪个是大连、长春、哈尔滨,并说出判断依据。总结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差异。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
暖短暂;东北地区降水较多,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气候差异: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降水量大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减少。植被的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由于植物
的生长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而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读课本图,学生合作完成下列任务。①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②长白山东南侧年降水量可达10
00毫米以上,而西北侧仅为600~700毫米。议一议,为什么同一座山体两侧的降水量会有明显不同?③玲玲所在的一侧是山体的东南侧,还是西北侧?说出你的判断依据。课堂总结:学生互相讲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总结,将板书补充完整,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七、课堂练习1.东北地区包括省级行
政区域单位有()A.黑、吉、辽B.内蒙古、吉、辽C.黑、冀、辽D.吉、辽、宁2.关于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B.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C.东边和北边临海D.地处内陆,离海远3.东北地区西部的地形主要是()A
.起伏的丘陵B.坦荡的高原C.广阔的平原D.高耸的山地4.下列河流中,结冰期最长的是()A.塔里木河B.松花江C.辽河D.黑龙江5.东北地形分布很有规律,由半环状的三个地带组成,由外至内分别是()A.山地、河流、平原B.平原、山地、河流C.河流、山地、平原D.山地、平原、河流6.东北地区传统民居
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的特点,试分析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八、作业布置填充图册P10第一题九、板书设计十、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差异的基础上,“认识区域”的第一节课,是学习11个区域的起始课。这节课主要讲述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对东北地区自
然环境中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认识位置是理解一个区域的前提,也是认识区域的基本技能和学习基础,学习掌握区域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是学习区域人文经济地理特征的基础。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依据《课程标准》要求,从读图入手,逐一认识东北
地区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类型、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内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环环紧扣,既有区域特征的总体把握,又有区域内外的差异比较。采用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合作探究,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
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从教学过程看,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师生配合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高,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回答问题,紧跟教学思路。特别在绘制半环状地表结
构简图时,学生动手动脑,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贴合“地形特征”这一重点内容的学习,效果较好。但在“气候特征”这一难点的突破上,方法相对单一,学生在气温、降水两个要素的读图分析中,受基础知识的限制,表现不佳,对区域内部的气
候差异理解不到位。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区域的总体特征,同时认识同一区域的内部差异,并分析成因。在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上,要多引导,多渗透,并能在新的区域中迁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