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1-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doc,共(3)页,49.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97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授课时间:30分一、教学目标(一)重点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3.黄土高原的发展与居民生活的巨大转变。(二)难点1.黄土高原经济发展的优势。2.了
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自然地理概况”、“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3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三、教学板书2听民歌学高原一、黄土高原1.位置2.特征3.问题二、居民生活1
.变化三、区域发展1.环境2.资源3.建设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PPT展示几幅图片并播放歌曲,让学生根据所看所听,判断课文标题。【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位置范围:课件展示(所处位置,范围,包含的省份有哪些。)PPT展示西安
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图表,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得出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并总结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教师介绍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黄土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其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左右,最厚达
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然后播放一段介绍黄土高原形成的视频。课堂活动:让学生简单讨论,概括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此知识点是七年级的知识内容,也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复习和检验)由歌曲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黄土梁?PPT展示几幅黄土地貌的图片,让学生念出介绍
文字。(黄土高原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独特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类型。)课堂分组讨论:提问:黄土高原每年流失大量土壤
,是什么原因造成黄土高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提示:从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3学生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几方面总结自然原因,以及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地势较高,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等,对学生回答要进行评价或补充)。【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播放歌曲《赶牲灵》配图片,让学生感受过去黄土高原的交通特点。PPT出示九幅图片,全班学生分两大组分
别讨论,然后总结黄土高原传统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在总结中感受居民生活条件的一系列转变。过去:食物结构以小麦和杂粮为主食,咸菜、辣椒为佐食,食物结构简单民居传统窑洞,居住条件差交通或通信方式常以马车、驴车作为交通工具,对内对外联系
不便现在:黄土高原居民的食物结构日趋丰富,鱼肉蔬菜四季不断;越来越多的居民住进新窑洞,或搬到整洁舒适的高楼房,人居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修建了许多铁路和公路,信息网络进入了千家万户,对内对外联系更加便利。【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过程:播放歌曲《西部放
歌》。过度:歌曲歌颂了新时代还是旧时代?说明黄土高原有没有变化?学生思考并回答。PPT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说明发生了哪些变化?归纳: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环境有了显著改善。黄土高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利用能源优势
,建设了山西煤炭基地、陕北煤炭与油气基地,现已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在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集的区域,实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的战略,西部大开发和一系列的开放开发措施(2009年设立关中—天水经济重点开发区,2011年设立西安
咸阳国家级高新区,2012年设立国家级兰州新区),促进黄土高原地区更进一步发展。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