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溶解现象》教学设计4-九年级下册化学沪教版.docx,共(2)页,4.14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697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教材分析:(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溶解现象》是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它是继学生探究认识气体(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固体(常见的金属)、液体(自然界中水)的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它是学生
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它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但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
,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解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其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能帮助学生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化学计算能力,更是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实
际和生产及科学实验的必须。(二)本章知识结构本章知识共分三节: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溶液的基本特征、溶液的某些性质和用途和乳化现象及其应用、溶解现象(溶解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及其用途等
知识。第二节溶液的组成的表示,主要内容有:溶液的组成定性表示:溶液=溶质+溶剂,溶液的组成定量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节是对溶液知识的深化,学生更将认识到,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实验的必要前提。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主要包括影响物
质溶解性的因素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结晶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继而认识到可以用溶解度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从而找到了用于解释经常遇到的易溶、难溶、微溶等现象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认识理解结晶现象提供了理
论依据。(三)本章知识结构重点、难点1、重点(1)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溶液的微观知识。(2)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在生活的应用(4)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认识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辨证关系(5)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7)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2、难点:(1)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各类计算(2)溶液的配制(3)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四)课时安排本章复习1课时(五)本课的教法、学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练习法等
(六)课时安排教学设计1、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归纳本章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本章知识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2、介绍溶解理解的中考典型题型题型一溶液的形成及组成题型二溶解现象题型三溶液的配制题型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与转化题型五溶解度含义及溶解度曲线应用3、学生练习、反
馈挑战中考,我能行!4、师生点评、小结,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