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docx,共(2)页,14.853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58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等高线地形图【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世界的地形》第二课时——学会看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又是《学会看地图》中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而且在湘教版的课本上表述的内容却很少。因此小组团结协作,去根据山体的模型,亲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从而深刻
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不同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
谷等地形部位。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计算距离与温差。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2、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进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规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
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疑点:山脊与山谷的区别解决办法:观察、讲解、讨论【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2、学习方法:小组合
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动手参与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出示海拔示意图][请学生看图思考]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一幅图,图上的这几个数据表示什么意义呢?【活动】①A、B各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②A、B两点和A、E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
是多少?承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知道地球表面表示高低起伏可以用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种方式表示,那么地球表面这种高低起伏的状态如何在平面图表面出来呢?二、等高线的含义1、课件演示:观看大屏幕,了解什么叫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的线,这就是等高线。归纳等高线
的特点:等高线是闭合的;等高线是一条平滑的曲线;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等;一张等高线地形图中只有一个等高距。2、教师根据一组山体模型,课件绘制等高线地形图。3、学生对照山体模型,亲自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三、山
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1、借助课件和等高线地形模型,展示五个局部地形部位的名称和位置。合作探究下列两个问题:①山脊、山谷、山顶、鞍部、陡崖五个地形部位的等高线有什么特征?②五个部位中最有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哪个?学生认真观察、
探究,教师分组指导。师生互动,总结特征。归纳:山脊----等高线弯曲且朝海拔低的地方凸出;山谷——等高线弯曲且朝海拔高的地方凸出,有时还可能会形成河流;山顶——等高线闭合,越往中心海拔越高;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鞍部——两个山顶之间最低、两个山谷之间最高的部位2、出示图片,让学生
指出山体不同部位的形态,并说出理由。3、比一比谁绘制山脊、山谷、山顶、鞍部、陡崖五个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好?并请学生上黑板绘制。四、知识巩固,争当小老师1、看图独立思考2、请小老师讲解五、看图识图,归纳小结1、
辨别方向2、识别地形,尤其强调山谷与山脊的区别3、计算距离4、计算温差六、知识反馈,课堂检测1、检测1学生互改互评2、检测2学生演板,集体评价